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举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科学分类、多维评价和动态评价,建立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就业量质协调的动态规律,以精准的评价结果作为助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指南针”。
(资料图片)
开展量质协调评价的必要性
当前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不仅是就业机会缺少的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就业质量问题。例如,工作稳定性、收入水平、职业发展空间、工作时间长短、社会保障等因素,均是当前劳动者择业的重要考量因素,就业压力问题已逐步从岗位供给的数量向岗位供给的质量转化。
近些年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就业问题很难
用就业数量指标解释。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
招工难”与劳动力市场中“求职难”并存现象的理解,虽然求人倍率指标能够反映出某些岗位的人才供需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技能供需匹配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制造业企业就业,即就业数量指标不能完全描述求职者的动机和偏好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加凸显。一方面,更加充分就业意味着有更多就业机会,这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另一方面,实现高质量就业有利于提高就业稳定性,促进就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目前我国有关就业的统计指标主要关注就业数量,例如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数量等。这些指标能够显性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时序变化特点,但不能清晰地揭示更深层次的就业问题。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具有互补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明确衡量指标,构建量质协调评价体系,并采取精准的应对策略。
构建量质协调评价体系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明确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第一,要关注能够反映劳动力供给状况的指标,例如劳动参与率。在失业率基础上增加对劳动参与率的监测,能够更加全面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景气状况,具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和较低的失业率才是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第二,要关注当前岗位数量是否稳定的指标。实现充分就业应避免出现大面积解聘、辞职现象,所以当前岗位数量稳定与否是一个基础性指标。第三,要关注扩大就业数量的指标,例如新增岗位数量。第四,要关注就业质量指标以及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五,要关注量质协调的评价方法,做好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动态评价、重点群体就业评价以及就业量质协调状况判断。
二是构建就业数量指标体系。就业数量指标体系构建要考虑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新特征、新问题、新趋势,重点考量与就业规模和就业数量密切相关的因素。要将劳动参与率指标纳入到充分就业的指标体系当中,以便更加全面地衡量劳动力进出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同时,要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求人倍率、岗位增长/流失率、企业裁员率等指标纳入充分就业指标体系。要增加数据调研和统计工作,通过对比不同年份(季度)、不同区域就业数量的变化和波动特征,形成较为准确的充分就业评价结果。
三是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就业质量与经济增长和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所以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国家、地区层面的宏观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环境、劳动者总体就业能力、地区就业状况、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其主旨是实现对就业质量的客观评价。微观指标主要评价不同个体之间就业质量差异,包括劳动报酬、就业稳定性、职业发展、劳动安全、培训机会、工作与专业匹配度、职业受尊重程度等,是劳动者个人就业质量的具体内容。
就业量质协调评价体系的运用
第一,就业指标的比较分析。就业指标的比较分析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内部之间就业问题的差异。为此,要对就业群体进行类型划分,比如,类型一可以分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类型二可以分为自主择业群体、自主创业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类型三可以分为传统业态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在农民工群体内部,可以从年龄和技能结构两个方面划分子群体;在高校毕业生群体内部,可以根据专业类型划分子群体。实施群体间、群体内差异化分析才能准确识别不同指标变化的现实意义。
第二,就业指标的动态监测。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随时序而变化,而且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明显,因此,对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动态监测是适应未来就业政策需求的必然选择。
第三,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协调度的判断。由于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等原因,我国新发展阶段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外部冲击对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影响更加多样,导致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更加复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通过就业指标体系计算就业协调度指数,测算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协调发展的状况以及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程度,分析就业量质协调的动态规律,为优化就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总之,我国劳动力市场变革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新问题、新趋势,积极就业政策的工具箱也需要不断完善。设计一个能全面考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使两者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并能在不同时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中开展评估,是政府分类分级、精准施策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