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京金箔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3-03-22 09:16:35

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据考证,我国的金箔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江苏南京是我国金箔的发源地,相关手艺绵延久远,如今,南京在世界金箔生产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前不久,笔者参观了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镇的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


【资料图】

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是栖霞区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世界第一家综合性金箔博物馆,以实物展品和工匠技艺展示,对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级非遗“南京传统真金线制作技艺”进行生动复现。

走入展馆,迎面是一幅金光四射的巨幅浮雕,红木底板,下方是银箔铺就的大海,之上是九条金龙,金碧辉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用传统贴金工艺制成的。往里走,又是一幅巨型山水画,这幅画是在金箔上绘就,墨色浓淡有致,显得富贵而不失雅致。

来到金箔技艺厅,一组组雕塑展示出了金箔传统生产工艺的流程。一克黄金,经过化金条、拍叶、做捻子、落金开子等工艺流程,竟然可以打制成厚度仅为0.12微米、面积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让人惊叹南京金箔工艺之精美、匠人技艺之高超。

金箔打成后,还有出具和切箔两道工序。金箔薄如蝉翼,这两道工序对操作环境和匠人的细心程度有极高的要求--需在密闭的房间内由心细性稳的女匠人来完成。南京一年中高温天气多,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工作,女匠人们是何等的辛苦!热得不行,只好少穿点衣服,这便是旧时男人不能进工作间惯例的由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金箔用的工具,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匠心之作。因为金箔太薄了,不能直接用手去取,匠人们发明了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鹅毛去挑。讲解员说,这鹅毛可不简单,一只白鹅身上只有左翅膀上两到三根能用。

再看切箔用的竹刀和下面的垫板。垫板是用猫皮绷成的,因为猫皮毛孔细,不会产生静电,金箔在上面才能熨帖。别看这些工具不起眼,明代的百科全书式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可都有记载:“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琢磨出如此精巧的工艺的!

“打了戏”是金箔锻制工艺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能鲜明地体现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了戏”是南京人的口头禅,意思是“终结了”,大戏就要落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得接受。

“打了戏”要有两个师傅一起参与,他们分别为正手和副手,上下对坐,交错地打击着方块似的“家生包”。“家生包”是把金捻子一层叠一层地夹在乌金纸里,共有2048层,外面用牛皮纸包好。在两个师傅配合默契的击打下,“家生包”内的金箔越来越薄,直到薄如蝉翼、柔似锻绸、轻若鸿毛。这个过程,两个师傅需轮流捶打3万多次、用时6个多小时。

曾在电视上看到一段访谈,南京一位金箔师傅说,要想真正学好金箔制作手艺,最短需要3年的时间,每天至少练习5个小时,才能逐渐做到锤子不偏不倚地砸到准确的位置。这位师傅还说,反复练习使锤不只是为了把握好力度、准度,也为了磨炼心性--心情不好时,打出来的金箔表面的颜色就有点黯淡;如果心情大好,打出来的金箔颜色就会十分鲜亮。

这个略有些神奇的说法,让我想起“仙家打金箔”的传说。民间将东晋的葛仙翁(葛洪)视为金箔锻制工艺的始祖,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人家都供奉着葛仙翁,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子。每次打箔,一定要燃香祭拜,祈求神灵保佑。这种祈求是一种心理暗示,当美好的情感与精湛的手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金箔也便有了璀璨的光芒。

从一个个展厅走过,金箔的工艺和历史让人惊叹,金箔的用途也让人大开眼界。除了入门处看到的可制成金箔画外,金箔还可用于建筑装饰、工艺品制作等多个领域,甚至还可以食用。早在唐代,中国人就认识到了黄金的保健和医疗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以金箔入丸散服,破冷气,除风。”牛黄安宫丸、乌鸡白凤丸等名贵中成药均有金箔入药。在日本,往食物或饮料里添加金箔,是高级餐饮的象征。

金箔发展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个中缘由,除了黄金价值高、金箔用途广泛等因素外,还在于打箔匠人那精益求精的匠心和永无止境的探索,正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这朵璀璨夺目、常开不败的奇花。

(题图为金箔匠人在制作金箔工艺品)

责任编辑:509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