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邢泽宇)4月2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中外记者见面会。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郑志明,安徽阜阳技师学院院长靳柯娟,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特级技师李辉,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舶电焊工高级技师魏凤云,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首席技师马小光,作为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等代表围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践行工匠精神
(资料图)
闪耀奋斗底色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从八十年代研制我国第一台微型车时,曾经拆解国外汽车零件研究,到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享誉全球,我国正一步一步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迈进。”郑志明说,为保证汽车品质,在关键核心领域,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微型汽车后桥全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1987年加入职业教育队伍,2012年开始从事技工教育工作,靳柯娟见证了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阜阳技师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探索出“三个围绕”“四像办学”的特色办学道路。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工作31年,李辉在工作中最喜欢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20年前,他和团队自主设计了电路板,研发了新算法,助力了一项国家标准的形成。2011年以来,他们先后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6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50项,完成成果转化26项,主导制定2项国家标准,更好地助力了万家灯火。
作为一名女性船舶电焊工,魏凤云先后承担了一系列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任务,比如LNG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不锈钢化学品船等等。在这些工作中,她取得授权专利3项,重点推进高效焊接方法3项,开展先进焊接工艺研究2项,大幅度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
践行工匠精神,开展工艺创新。马小光在工作中潜心钻研数控加工技术,在特种车辆、工装模具、液压传动、行走系统等各个生产环节,曾经首创先进工艺方法,大幅提升装备质量与生产效率,累计完成300余项研制任务的攻关,取得工艺创新成果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
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成长成才通道拓宽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关键之一在于加快完善、落实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体系。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5位代表切身感受到我国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
“技能人员在生产实践中,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越来越能够凸显。”李辉说,他们在企业中获得了尊重,也有了地位。如今,他的薪酬不仅和其部门负责人的待遇持平,企业还建立了党组织服务联系机制,和党委书记签订服务联系协议,技能人员得以列席党委会,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魏凤云所在公司每年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工作,将技能等级提升与岗位晋升挂钩、和薪酬待遇挂钩,一些高技能人才也走向了首席技师、技能带头人、技能骨干等高级技能专家岗位,一线工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去年通过集团公司评审,马小光成为了单位首批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参考领导标准来执行,他还作为集团公司的“双师型”人才,参加了集团公司赴国外的培训和交流。“正是有国家和集团的好政策,让我从一个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并且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马小光说。
2020年,郑志明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在公司不断改进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背景下,郑志明可以拿到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的待遇。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靳柯娟说,“每年开学季,报名的场面非常火爆,每年招生5000人以上,现在在校生规模达到了近2万人,我们现在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像焊接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月薪可高达1万元以上。”
技能人才当勤奋学习
追求专注的专业精神
“现在的年轻人,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技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觉悟。”郑志明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更多先进技能、先进工艺、先进操作法,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在李辉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执着专注的专业精神,也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要想践行工匠精神,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像我从事的继电保护专业,有5次比较大的迭代更新,如果不学习,你可能连工作任务都完成不了,寸步难行,更不要说能够有所创新。”李辉说。
回想起20年前的艰苦条件,马小光动情地说,“我们白天拿着仅有的一本说明书,一页一页学,一点一点试,晚上还得回家去学习计算机绘图。”5年以后,当他用两周时间加工出过去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平衡器模具时,几乎车间所有人都为数控加工技术的高效与精准所震撼,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数控加工技术新境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