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 四川消防 供图
中新网成都9月7日电 题:四川泸定6.8级地震救援纪实:“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作者 马锐 刘忠俊 单鹏
(相关资料图)
“我看到他了,看到他了。”5日下午,四川甘孜海螺沟景区一栋严重受损的酒店,垮塌的三楼楼板与二楼之间的缝隙里,朱刚和队友救出了一名被困人员。来不及停歇,他们立即赶往下一个救援点。“我来不及思考,这辈子第一次感觉到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朱刚回忆说。
四川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 四川消防 供图
5日12时52分,甘孜州泸定县境内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由1086名消防救援人员、268辆消防车、17头搜救犬、34艘舟艇组成的消防救援力量在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统一指挥调度下,争分夺秒奔赴灾区,在泸定和石棉的深山峡谷、高空激流中跋山涉水,开展一次次生命营救。
截至7日上午11时,经过46小时连续作战,消防救援人员营救被困民众115人,疏散转移2476人,完成泸定县磨西镇、燕子沟镇,石棉县新民乡的救援及疏散转移任务。泸定县得妥镇、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的救援转移行动仍在进行中。
四川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 四川消防 供图
争分夺秒: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朱刚所在的甘孜州消防救援支队海螺沟景区大队,是唯一一支位于震中磨西镇的专业救援力量。地震发生后,他立马组织队伍展开救援。消防车刚行进了几分钟,他们就遇到民众求助。在结构受损的大西映画酒店,朱刚带着队友经过数个小时,成功救出被埋在废墟下的一名年轻女子和她的3名同事。
5日16时,成都洛带机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队(简称“飞鹰”)5名队员搭乘的直升机稳稳升空。经过约1小时、220公里的飞行,该救援队飞抵震区上空,是震后第一支抵达震中的消防增援力量。
抵达震区上空后,队员们穿云下降,突破山脊线执行低空拍摄任务:部分山体松动,石块滚落;村民房屋垮塌,民众亟待救援;石棉县通往泸定县的道路阻断;大渡河一级支流湾东河已断流,有可能发生险情形成堰塞湖……“飞鹰”拍摄了大量灾区生命信息,为震后救灾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四川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 四川消防 供图
道路阻断:绳为引、步为尺
5日下午至傍晚,各路救援力量陆续抵达泸定震区。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阻断了多条通往震区各镇村道路。在距离震中磨西镇所在地还有五公里路程的贡都桥,塌方阻断了必经之路。
在此情形下,队员们只能沿着旁边一个超过50度的斜坡绕道向上。几名身手敏捷的队员轻装上阵、率先登上坡顶,并抛下绳索固定好。顺着这条绳索,民众们出来,救援人员进去,形成挺进震中路途上的震撼场面。20时许,队员们陆续到达磨西镇磨西广场安置点,投入救援工作。
在雅安市石棉县,地震造成新民藏族乡、王岗坪乡和草科藏族乡受灾较重,通信和道路一度中断。5日,通往新民藏族乡的道路抢通后,消防救援人员将前线指挥部设在此处,而后组织力量水陆交替挺进王岗坪乡、草科藏族乡开展搜救。
当时,唯一方式进入王岗坪乡的方式是先水路、后徒步。5日晚,60名消防救援人员利用舟艇横渡大渡河,携带救援工具和物资翻山徒步挺进受灾乡镇。“路很难走,不时遇见山体滑坡,大小石块不断从山顶滚下来。二三十公里的山路,我们一共走了11个小时。”突前分队队员张泽说。6日上午,救援人员分组进入王岗坪乡、草科藏族乡,持续开展搜救和转移。
四川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救援。 四川消防 供图
乘风破浪:疏散转移仍在继续
6日,“飞鹰”接到任务:转移石棉县草科藏族乡被困民众。由于震后巨石滑落堵塞进乡道路,沿途的挡墙护坡路面开裂垮塌,村民与外界的交通彻底中断,草科藏族乡成为孤岛。
“直升机来了!消防员来了!”当飞机抵达灾区上空时,受灾民众聚拢振臂高喊。坐上巨大轰鸣的直升机,这些第一次离开家园的老乡有些紧张,89岁老人冯全珍因紧张双手不停颤抖。队员们伸出双手将老人的手紧紧握住,“别害怕,奶奶,我背你出去!”下机时,队员们背着老人,降低身体避开飞起的沙石,小心翼翼地送至救护车。
而在大渡河上游、泸定县得妥镇得妥大桥,7日7时30分,消防救援人员利用绳索放下9艘救援舟艇,他们的任务是通过水路,对得妥镇紫雅场村、湾东村被困民众疏散转移。由于大渡河两岸因地震塌方损毁,不具备下水条件,前方指挥部决定从得妥大桥正上方垂直将救援舟艇下放入大渡河。
“我们已经持续开展了两天救援,昨天的任务最重。”乘坐舟艇进入紫雅场村搜救的消防员刘浩说,“今天我们要将被困民众都转移出来。”
从早上8时到10时40分,消防员利用舟艇转移了上百人。消防员杜鑫和队友负责在临时码头接应,“慢点,老乡,一个一个下船!”杜鑫安慰着获救民众,并将一位老人背下舟艇,“大家情绪还算稳定,接下来需要将被救民众带到集中安置点。”
从临时码头望向大渡河上,一艘艘舟艇循环往复着,救援转移仍在继续。9月的河面秋风阵阵,舟艇带起阵阵波澜,大渡河上飘扬的旗帜更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