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注:全球产油国为何不听美国指挥

解放日报
2022-10-08 15:52:46

记者 安峥


【资料图】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5日召开部长级会议,决定自11月起大幅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石油需求的2%。

这与美国拜登政府长期以来的增产呼吁背道而驰。消息传出后,拜登公开表达失望,白宫批评主要产油国目光短浅。美媒则嘲笑拜登游说施压几个月,最终一败涂地。

敏感时刻,全球主要产油国为何执意减产?此举将对能源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美国又将如何回应不听指挥的产油国?一连串问号占据全球媒体首页。

大胆一步?

5日,以沙特、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部长级会议。各与会国同意自11月起将石油产量日均减少200万桶。这是“欧佩克+”自2020年3月以来首次面对面开会,也是自那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减产决定。

欧佩克在会后的声明中表示,上述决定基于“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旨在加强对石油市场的长期指导,通过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坐上“过山车”:年初接近每桶79美元;3月飙升至每桶130美元左右,创下14年来最高水平;过去几个月,由于市场担心全球经济衰退将抑制需求,油价震荡下跌约20%。

舆论认为,减产旨在支撑油价,并不让人意外,但脚步之坚决有些出乎意料。

一方面,尽管主要产油国过去一年多一直增产,但最近,随着油价面临压力,政策方向已开始改变。上月,“欧佩克+”时隔一年多首次下调月度产量,以日均减产10万桶表达对市场的担忧。当市场无动于衷、纽约油价跌破每桶80美元时,沙特似乎已经决定,需要发出更大胆的信号。

另一方面,产油巨头在维也纳开会前仍受到白宫的巨大压力。美国一直游说敦促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增产以平抑油价。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指出,“欧佩克+”8月曾象征性地宣布日均增产10万桶,以回应美方诉求。如今,短短两个月后决定日均减产200万桶,反差之大让人惊奇。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是,俄乌冲突背景下,与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高涨相比,目前油价的上涨水平偏低,经历一波上涨行情后震荡走低。二是,地缘政治博弈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前景,经济衰退可能性增加,石油需求可能会走低,产油国需要未雨绸缪。三是,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并准备对其石油出口实施限价。这将对产油国利益和市场规则构成威胁,“欧佩克+”不得不做出预防性反应。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认为,这是“欧佩克+”从自身利益出发,掌握石油供应最大话语权的体现。它作出的决定,基于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的判断。当前,俄乌冲突已过去大半年,外界对国际能源短缺的恐惧得到一定缓解。欧洲天然气储备量较充足,地缘政治因素的冲击效应有所下降。但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现在到年底,市场基本面可能出现供过于求。因此,“欧佩克+”希望通过大幅减产来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

市场一震?

受减产消息推动,截至5日收盘,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7%,达到每桶93.37美元;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4%,收于每桶87.76美元。

由于当前全球普遍面临高通胀困扰,“欧佩克+”此时选择减产保价,不免引发担忧。全球石油供应会不会因此受到震动?通胀压力会否进一步加剧?

综合舆论观点来看,减产决定可能会给欧洲、美国以及中低收入国家带来一定影响,但在提振油价方面效果可能有限。

先看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和实际两方面。

心理上,减产很可能会让市场的注意力从需求疲弱转向供应紧张。石油又将成为紧俏商品,欧洲可能会保持警惕。

实际上,一些新兴经济体、中低收入国家将遭受价格冲击,美国人也可能会时隔数周再次感受到油价上涨,白宫将面临其极力避免的政治风险。

再看效果,市场人士认为,提振油价可能会受到多重因素限制。一来,不少产油国的实际产量低于配额水平,预计主要产油国11月起日均减产幅度仅为名义目标的一半,约100万桶。二来,如果能源价格持续走高,能源消费国会采取对冲措施,扼杀需求以抑制价格。

“‘欧佩克+’的减产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市场闻风而动,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得到支撑,出现反弹。”邹志强指出,这对于急需进口能源的欧洲,以及一些能源支付压力较大的低收入国家,可能会带来一些冲击,但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上半年油价的剧烈波动,已给外界提供一定的缓冲。

李绍先认为,在全球经济疲软、市场形势仍不确定的情况下,最新减产决定有种投石问路的性质。先把日均200万桶的声势摆出来,实际减产和既定目标是两回事。就短期市场反应看,油价确实得到提振,出现较明显的上升。

背后一刀?

在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拜登极力压低油价的敏感时刻,“欧佩克+”逆向而行,自然引发华盛顿的强烈不满。有分析人士称,这是主要产油国给拜登的背后一刀、沉重一击,也是拜登的外交失败,表明沙特与美国渐行渐远。

就在3个月前,拜登亲自访问沙特,向王储穆罕默德示好。近几个月来,美国一再发出增产呼吁。拜登的中期选举竞选主张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不断下跌的能源价格上。随着近几周油价的下降,民主党人似乎感到新的动力。然而,距美国中期选举仅剩几周之际,沙特却无视美国压力做出减产决定。

一些民主党人批评总统轻描淡写、对沙特人俯首帖耳。他们主张在中期选举前展示强硬,加大对沙特的惩罚。有民主党议员提出,沙特此举无异于在俄乌冲突中帮助普京,拜登应考虑从沙特撤出军队和军事存在。

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措辞谨慎。与惩罚沙特比,它似乎更专注于扩大能源供应的举措。比如,释放更多石油战略储备,寻求与产油国委内瑞拉的和解,要求美国能源公司降低售价以及限制出口等。

李绍先指出,沙特的决定确实引人注目,美国的愤怒不难理解。拜登7月顶着压力访问中东成果寥寥,如今沙特又对美国的施压无动于衷,相当于给了拜登一记耳光后又给出更响亮的第二记。如果油价上涨,将对美国经济以及拜登政府控制通胀的政策重点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沙特为什么敢于违逆美国心意?”李绍先认为,说明形势确实发生了变化。一是,俄乌冲突后,沙特、阿联酋等中东产油国受到俄罗斯、欧洲的拉拢,选择和回旋的余地更大了。二是,美国对沙特的报复手段较为有限。美国国内传出各种声音,比如与沙特断绝盟友关系、停止军售等,但在美国战略收缩的背景下,沙特仍是其在中东地区的主要依赖对象。因此,美国对沙特的惩罚和报复手段也是有限的。

从国际能源格局的角度看,邹志强指出,过去一段时间,国际能源市场一直是沙特、美国、俄罗斯三足鼎立,2017年前后形成“欧佩克+”合作的机制。如今,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微调时期。沙特等中东产油国战略自主性在上升,俄罗斯地位受到打压,美国地位相对稳固,但其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页岩气的开发能让美国自身实现能源独立,但美国不能以一己之力来决定国际能源领域的全球性政策目标。因此,它需要中东产油国的配合,它对后者的政治诉求比以前更强烈了。中东产油国和美国的利益并不一致,后者也希望能借机提高自身的国际能源权力地位。

不过,两位学者都提到,沙特不听美国指挥,并不意味着它与美国决裂。沙特在安全等领域仍离不开美国。它与俄罗斯展开合作,主要还是受共同利益的驱使。

责任编辑:310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