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在北京开幕。ESIE2023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联合主办。本届峰会以“共谋电力新机制,共创储能新时代”为主题,沿袭会、展、赛“3+N”融合互动的形式:
通过峰会论坛汇聚政府机构、储能企业、科研院所、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系统集成商、能源服务商、储能技术及设备供应商等各界精英,共同探讨储能未来趋势;通过展览集中展示储能技术在上中下全产业链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创新大赛发掘前瞻性技术和创新性商业模式,展现行业顶尖水平,鼓励企业攀登储能高峰。
(资料图)
ESIE2023为期三天,展览面积突破70000平米,预计将有10万人次齐聚。
来自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民生银行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为主持开幕式。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关键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储能在支撑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将愈发突出。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 史玉波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初步构建了以顶层设计文件为引导,以项目管理、调度运用、市场机制、价格和安全管理等专项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向海平认为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规模化发展趋势更加强劲和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三方面的主要特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在当前,中央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光伏、锂电,包括电化学储能行业呈现了非常红火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型储能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例如产业供需错配现象突起,上游资源保障亟待加强,前瞻布局以及创新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统筹优化等等。下一步,将在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韧性、配套体系四个方面统筹推动新型储能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表示,中国科学院在储能技术研发领域布局全面,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密切,有20余个研究所长期开展有关储能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学科实力在国际上有较突出的影响力。未来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储能领域科研与技术研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为全球的绿色发展、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郭晓勇认为,当前,储能已成为国际热点研究方向和产业布局重点,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储能产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多种储能技术路线不断突破,政策导向不断改善,储能产业装机量快速增长。
中国民生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鲲鹏称,截至2022年末,民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800亿元,增幅68%,增速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同时,民生银行也把对储能行业的支持纳入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成山提出,“双碳”目标下电网源-荷形态将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未来配电网中各种间歇性、随机性、模糊性因素的大量出现使系统整体不确定性显著增强,这就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应对手段,而电力储能将是重要调节资源,成本可能高,但却是其他灵活性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王成山教授还指出,未来数字化是配电系统高效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电力电子装备将是未来配电网架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微电网将作为大电网重要支撑性环节,成为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问题的有力手段,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构成单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王成山
国家电网公司抽水蓄能和新能源事业部主任刘永奇认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的发展有两大关键:技术突破和经济合理。从关注方向上来看,找准应用场景是储能科学发展和调用的基础,这就需要突破长时储能技术,解决日间至中长期电力存储调节难题;机制层面上看,商业模式丰富完善是储能规模化应用的保障,丰富完善电力市场尤其是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扩大辅助服务市场规模,为储能提供价值实现方式;技术层面来说,技术成熟经济合理是储能规模化应用的前提。储能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未来发展方向是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高效率、集中式。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发布了《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球储能市场继续高速发展,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20GW,达到20.4GW,是2021年同期的2倍。中国、欧洲和美国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的发展,三者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6%。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其中仅2022年新增装机就达到7.3GW/15.9GWh,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
开幕当天,刚刚完成换届选举的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第四届常务理事会领导班子和产业见面。
第六届和第七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也于峰会开幕当天举行,揭晓了“2022和2023年度储能技术创新典范TOP10”、“2022和2023储能应用创新典范TOP10”、“2022和2023储能新锐企业奖”、“2022和2023储能年度人物奖”、“2022和2023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2022和2023评委会大奖”以及2023年新增的“2023储能明日独角兽”和“2023储能卓越产品奖”八大奖项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