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9年,一支楚军打出了象征着楚王身份的旗帜,护卫着他们的王从国都郢城出发,向着西北的秦国境内进发,这支楚军的目的地是秦楚边境的武关。
(资料图)
经过了月余的跋涉,这支楚军来到了有着秦国“四塞”之称的武关,亮明身份后,他们被迎入了武关。随即,秦军大将下令关闭城门,并且缴了这队楚军的械,又将他们的王押送到了咸阳。
到达咸阳之后,秦昭襄王君臣对楚王软硬兼施,就是希望迫使楚王割让土地,却遭到了老楚王的严词拒绝。秦昭襄王君臣无法从楚王手中拿到割地的命令,只能选择将老楚王一直囚禁。
三年之后,老楚王在咸阳抑郁成疾,随后病死……
这位楚王便就是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楚怀王。
因楚怀王在被囚禁期间誓死不割地,受到了楚人的尊崇,在楚怀王的遗体被秦国礼送回国之时,无数楚人痛哭流涕,举国戴孝为其送葬。
很多人觉得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谏,执意前往武关会盟,导致自己身死异国,这是他无能的表现,也是他咎由自取。也有很多人认为楚国在兵挫地削之后,面对秦昭襄王的“邀请”,楚怀王不敢不去,这是弱国面对强国时的无奈!
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楚怀王前往武关,参与秦昭襄王发起的会盟,这是无能还是无奈?
首先,笔者先亮明观点:这是楚怀王的无能,使得楚国盛极而衰,从而有了面对秦国时的无奈,最终导致了楚怀王客死异国的悲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楚怀王在位时期的两场大败说起了。
第一场大败:蓝田之战
公元前313年,秦魏韩三国达成协议,共同对抗关系日益紧密的齐楚联盟,同年,齐楚联军攻占了秦国重镇曲沃,扼住了秦国东出争霸的咽喉。在张仪的建议之下,秦惠文王开始对楚怀王进行外交欺诈,企图破坏齐楚联盟,这就有了“张仪欺楚”这一典故的发生。
楚怀王得知自己被骗后,怒不可遏,不顾屈原、昭雎等人的劝谏,执意向秦国发起进攻,却被早已做好准备的秦军围歼,包括楚国大将屈丐在内的七十余名将领在丹阳被俘杀,八万大军全军覆没。
而后,因秦惠文王君臣误判形势,加上齐军大举进攻韩魏两国,使得秦惠文王做出了移师北上的错误决策,这就给了楚怀王又一次复仇的机会。
在蓝田之战的前一阶段结束后,楚怀王不甘失败,调集举国精锐孤注一掷,再度进攻秦国。因此时秦军主力被齐军牵制,秦国国内空虚,楚军一度攻击到了秦国咸阳的门户——重镇蓝田,秦惠文王发动百姓协助守城。不久,樗里疾击败齐军,率军星夜回援咸阳,再加上韩魏两国攻入楚国境内,使得楚怀王被迫撤兵。
第二场大败:垂沙之战
在蓝田之战后,楚国丢失了汉中之地,秦国因而得以加强本土与巴蜀的联系,并且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之势,这就使得楚国开始在三国争霸之中彻底落入下风。
随着楚国在蓝田之战的战败,整个楚国从上到下仿佛精气神都被抽空了,楚国再也不能如同此前一般,率领三晋压制秦、齐两国,反而在外交上陷入了一种投机的状态,这样的外交政策在秦昭襄王即位,秦宣太后临朝听政后发展到了极致。
在秦宣太后掌握秦国朝政大权之后,为了缓和秦楚关系,秦宣太后主动向楚怀王抛出了橄榄枝,并且送出了厚礼,又迎娶了楚怀王之女,作为秦昭襄王王后,使得秦楚关系得以改善。楚怀王开始在秦楚两国之间摇摆不定——时而与齐国合作,时而又与秦国眉来眼去。
此举引起了齐宣王的不满,公元前303年,齐宣王联合韩魏两国向楚国发难,楚军屡战屡败,楚怀王以太子横质秦为代价,使得秦国介入这场战争,齐宣王不愿与秦国死磕,便下令撤兵。从此秦楚两国关系日益紧密,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302年,楚太子横失手杀死秦国大夫,随后逃回楚国。
秦昭襄王遣使质问楚怀王,要求严惩太子横,楚怀王却举棋不定,使得秦昭襄王勃然大怒,遂与齐国联合,从东西两个方向发起了对楚国的进攻,史称“垂沙之战”。
秦国方面因为顾及秦宣太后的感受,对楚国的用兵也不过是做个样子,给点教训就算了,可是齐国就不一样了,齐将匡章指挥齐魏韩三国联军全歼楚军主力,使得楚相、大将唐眜战死,楚国国内因此爆发了民众暴乱,几近亡国。
楚怀王向秦国割地求和,而后又向齐国称臣,这才换来了两国退兵,可是,在此战之后,楚国国力大损,元气大伤,已经不复强国之势,跌出了强国之列。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派兵攻占楚国数座城池,同时向楚怀王发出了“会盟”的邀请,在这一情况之下,楚怀王也只能奔赴武关参与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