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基药落地在即,基本上可以判断,6月左右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
【资料图】
随着疫情放开,不少企业最近开始冲刺基药。外企、民企、国企,化药、中成药、生物药,据业内负责基药目录的药企准入人士介绍,只要是目前在市场上有一定销售量的品种,都在准备。各种指南、共识、路径的筹备会、研讨会此起彼伏,有的领域大热专家更是被众多企业哄抢。
更有意思的是,据某药企准入经理透露,去年下半年时,某两个企业的品种是竞品,结果同一天在一个地方组织召开共识研讨会,结果邀请的专家一个上午参加A企业,一个下午参加B企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上午发言认为注 射剂有注 射剂的特点,下午就认为临床必须要用口服制剂。让人哭笑不得。
而2023版全国基药目录之所以备受期待,主要是本轮基药将前所未有的扩容。如果说以往的基药目录准入之难度堪称惨烈的话,本轮基药至少在数量上进行开闸,950-1000个基本上成为了标配。但随着基药目录开闸放水,虽然意味着全国医院市场为你打开,但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如愿赚到足够利润,产品进基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总是有的企业在幻想进了基药就能够马上实现利润翻番,这种思维基本上目前来看仍然拥有着不小的主流市场。
新版基药,哪些品种吃香?除了妇儿专科用药外,首推的就是慢性病用药。尤其是随着分级诊疗在近些年来的强化,慢性病用药会逐渐分流至基层医疗机构,这就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用药量会大大增加。除此外,重大疾病用药尤其是肿瘤用药将进行扩容。现行的685目录,在充分考虑临床方面的必要需求下,增加了肿瘤用药品种数量。其中,肿瘤化学药品种增加11种,彼时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吉非替尼、伊马替尼、埃克替尼等抗肿瘤靶向药物都囊括在内;此外当时还纳入了11个临床必须、疗效确切的非医保药品。
判进医保后产品能不能放量,尤其是能否持续放量,至少企业要考虑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品种的价格体系是什么样的。如果已经快成低价药水平了,这样的价格估计离躺平也没有多远了。
二是与市场原有的规模有关。同一治疗领域市场,竞品做了多大,自身做了多大。
三是与企业协同作战能力有关。各个部门之间,是否仍是策划的归策划、市场的归市场、医学的归医学、政府事务的归政府事务,如果是这样,建议企业抓紧调整。
当药企排除万难终于把药进到医院后,让医生快速了解产品并开始处方似乎是经典问题。比如一款中成药,要能把中药的特点用西医听得懂的语言快速地描述出来,如果只是按传统套路一板一眼的进院推荐,最终也是很难胜出的。比如已经用化药用习惯了的临床如何快速改变既有的治疗观念?如何突出自身品种与竞品的区隔?如何快速教会医生用对剂量和选对病人?如何快速覆盖大量的第三终端?这些都值得药企深入研究和做出改变的关键点。
总是有企业幻想一种目录思维,即只要进了医保、只要进了基药,相关品种就能够顺风顺水、畅通无阻,于是,不去反思现有的营销模式是否存在问题,不去思考现在的医院开发能力有什么短板,不去强化现有应对带量采购的手段与策略,总是幻想一路躺赢,仍然在多年以来的传统打法和习惯在进行进入基药目录后的工作,除了“动员销售开会、开学术会、开代理会”的这三会外,没有什么新的办法。如此这般,可能进了基药目录,销量还会一如既往的惨淡。
基药不是万 能药,奉劝企业要用冷静的心态看待基药。进了基药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路艰且长,在集采、DRG等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品种能否最终发力成功,基药只是其中普通的一环,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