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几百万的损失,领导层责任别免掉
6月27日,有条让各类实验室、药企科研机构都为之堵心的消息。“清洁工嫌超低温冰箱声音大,拔掉电源,导致25年研究成果被毁”。
超低温冰箱里,绝大多数都是细胞培养物、生物样本等,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保存。这次理工学院的损失达百万美元,理论上不会发生的事故,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发生了。
之前我们公司做生物药品,用的是转基因大肠杆菌,都知道这东西重要。理论上任何重要的事物,都是有两套方案的。原始种子库有两套保管策略,超低温冰箱加液氮罐。主种子库同样是这样,双路径来进行风险规避。而且那是十几年前,无论是超低温冰箱还是液氮罐,都设置了温控报警。液氮罐由专人保管,定期负责加液氮。经过评估,夏天要七天加一次,然后直接定为6天必须加一次,宁可浪费不能出错。
怕的就是一些极端天气合并温控报警失效,这样会导致公司发生无法承受的灾难。投入多吗?确实多,但在风险面前,这个投入几乎可以忽略。
而反观涉事的实验室,一方面未设置双路径保障,另一方面超低温冰箱的控制电源竟然可以让清洁工接触到,根本就没设置不同级别的风险管控。最起码的一点是清洁工的入职培训没有做到位,把实验室清洁工作等同于普通区域,不明确其特殊性。这样的操作,和护工给自己手机充电拔掉病人呼吸机电源,危害性是高度一致的。
在这类低频率操作的设备中,理论上就是避免人员误触电源,对人员分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关乎生存线的设置,只能是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事故,像我上面提到的双路径,只有在长时间断电、液氮无法提供、温控报警无人接到通知等合并发生时才有几率。而且会有补救方式来作为缓冲,像这个超低温冰箱,理论上会有断电报警,声音、红灯闪烁加短信或者网络通知联系人,这个花费并不贵,在很多普通药企都有类似的设置,属于很常态的操作。在这个报警的时间,用作接电源或者样本的转移保存,是完全可以的。
而且理论上一个学院的大型实验室,只有极小的概率出现一天都没人在的情况。可以这么说,哪怕是深夜,都会有人在的。当年我做毕业设计,有个师兄嫌白天人多,经常晚上过来早上离开,故意错峰。为了离心一个大样本,我也曾在实验室熬过几个通宵,这都是很常见的操作。
所以说,一个本身就有安全策略的实验室,加上多种保障措施,出现这种大量样本毁掉的可能性太小了。哪怕你故意去安排竞方搞破坏,都未必能成功。对此,也有说法是有人刻意为之,比如你的实验有了巨大缺陷,根本无法继续下去,在承担失败和失误之间,用一个低级错误来掩盖真实的困难,是很有可能的。比如骗取财政补贴,在规定时间内要出成果了,却发现根本达不到预期,具体情况还要看最终结论。
科研人员也是肉体凡胎,过高的心理预期不利于正常的发展。所以一旦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巨大灾难,也必须要想到灾难的相关方,让一个清洁工来承担这种责任,并不是最优解。更多的责任划分应该是从上至下的,不然后面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故发生。只有高层受到惩戒,才会重视,才会有资源方向的调整,才会有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从根源上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