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9月1日。早上看到朋友圈,都是关于"质量月"的推文。回顾自己十多年职业生涯,发现所待过的企业都没有特定的"质量月",天天都是"质量日"。突然感慨:"质量月"就是形式大于内容。质量不是天天管、时时管、分分秒秒都得管的吗?
不过,2023年8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网通过《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开启了2023年"质量月"活动。今年"质量月"活动主题是"增强质量意识,推进高质量发展"。
正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管是自己当生产厂长时,给工厂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工作职责时,都有一条"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还是自己做咨询和培训时,都强调"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岗位)质量,通过工序(岗位)质量来保证流程质量,进而保证产品质量"。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不接受不合格、不制造不合格、不流出不合格"。请注意,这里的不合格不单指"产品"不合格,而指的是工作不合格。
当年,在国内某头部企业做管理工作。企业文化中有一条,就是大家汇报用的PPT内面不能有错别字,一旦被发现PPT中有错别字,每个错别字直接罚款5元,需要交现金。尽管我不太赞同这种文化,但让我养成了重视"工作质量"的习惯。反观,很多企业制定的各种政策都是基于对一线员工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管理层的要求和约束,特别是对高层管理者的要求。这可能是受传统思想"刑不上大夫"的影响吧?
"质量"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心里"。曾经在某行业全球头部企业工作,不管是厂区还是车间,很少能看到标语,他们都是通过大量的培训,让员工将相关的理念深深烙在心里,形成相关的意识,通过意识指导行动。这也是他们集团全球100多个工厂都能做得很好的原因。当然,这个集团,最近几年发展也很猛,全球工厂应该是越来越多了。反观,很多企业不管是厂区还是各走廊、车间遍地都是标语。如果请相关人员解释一下标语的意思,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某药用辅料需要高温瞬时灭菌。这种辅料在灭菌过程,一旦控制器发现灭菌工艺瞬时不能满足要求,就即时回收处理(时间是按照秒和微秒计),而不是按照小时来计算,按照天来计算,更不会按照月来计算,也就不存在"质量月"这种形式主义。
请恕笔者对"质量月"的来历的不了解。不管其起源如何,笔者强烈建议需要取消"质量月"这种形式主义了。"质量月"本意可能是想让企事业单位在特定的月份中加强"质量"策划、宣传和管理,但这种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了。现在的制药企业是需要时时刻刻强调质量、管理和控制质量,否则还怎么存在?还怎么参与市场竞争?
当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质量月"是发给相关部门的,也就是说相关部门每年只需要做好"质量月"这个月就行。制药企业就不要较真了,你需要年年做好质量、月月做好质量、天天做好质量、时时做好质量,否则就要被有关部门进行督查、检查和考核了。
后记
前几天看过一篇推文,《形式就是内容》。对于特定的工作环境,形式就是内容。
笔者曾经在行业Top 3企业上班时,开会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每天早上要开晨会;中午午饭前,要开会;每天下午下班前,要开会;晚上还要专门开会,更为特别的是每周日下午还要去公司开会。每次开会不管会议内容,但要保证时长,并且做好会议记录是关键,因为总经办每次都派人监督开会时间,并检查会议记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质量月"既是形式,也是内容。需要相关部门既要做好形式,也要把握好内容。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活动开展情况加强指导,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并将有关活动情况、典型案例、图片及视频等报送市场监管总局。
讨论
制药行业的同行们,你们企业是否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1、质量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2、质量只是在公司的相关的文件上
3、有系统的质量的管理
4、质量深深地烙在每个人心里,并体现在行动上
作者简介:
老陈,质量管理专家,从事食品与制药行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相关工作近二十年,历任QA主管、质量部长、质量经理和生产厂长等职。在国内著名的跨国明胶企业负责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