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内需摆在优先位置”之后,月底“乙类乙管”的防疫新政再度吹响了消费复苏的号角。消费复苏的“春天”还有多远?
国家统计局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按消费类型分,11月份,商品零售34180亿元,同比下降5.6%;餐饮收入4435亿元,下降8.4%。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消费市场明显承压。
【资料图】
而疫情政策的动态调整正在重振消费信心,具体表现之一即为井喷式增长的出行意愿。国内游市场“价量齐升”,出境游“炙手可热”——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数据显示,12月19日以来,元旦期间出发的国内机票预订量几乎每日以30%的幅度增长;12月26日、27日两天的预订量更环比大幅提升。携程平台数据也显示,截至12月27日,元旦期间国内单程机票均价为823元,同比去年增长28%,环比前一周同期增长1%。而根据航班管家App数据,自12月26日晚间出入境政策优化发布至12月27日上午9时, 航班管家App的国际航班搜索量同比前一日增长超6.3倍,其中出境航班搜索量超6.8倍。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指出,在消费类别下,旅游和娱乐等最受疫情限制的领域拥有最大的回升空间。闪辉援引其他亚洲经济体放松疫情管控措施后的消费恢复情况分析称,在重新开放的第一个季度里实际消费仍然可能下降,到第二个季度或将开始迎来大幅度反弹。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任消费组长、首席分析师訾猛同样表示,尽管目前国内正在经历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阶段,社零、餐饮、出行数据出现阶段性低谷,但此后在促消费和稳增长的政策带动下,前期被压制的消费需求有望逐步释放、进入平稳回升的复苏阶段,整体消费市场有望在2023年第一季度筑底、在第二季度迎来改善。
新华财经分析认为,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逐渐退潮,恐慌情绪预计也将逐步缓和,疫情冲击的边际效应减弱。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增加,商超餐饮旅游等行业恢复正常营业,势必也将普遍带来就业好转、收入提升的良好预期,消费能力或将快速回升。
从2022年的社融数据来看,居民在消费和投资端均比较谨慎,表现为年内居民贷款大幅下降和金融机构存款大幅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干扰下收入增长预期不明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消费场景受限等客观原因。而这两个变量,在2023年预计都将有显著好转。
湘财证券分析师何超还特别指出,2022年以来,全国房价除了核心一二线城市小幅上涨外,基本呈现负增长状态,二十大再次明确了“住房不炒”的定位,因此判断,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日渐减弱,消费倾向将逐渐提高。
消费主体“有心又有力”,政策支持也未缺席。近期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扩内需、稳消费措施,具体举措包括发放消费券或购物补贴、减免汽车购置税、补贴家电下乡等。据不完全统计,仅12月以来,北京增发六批次绿色节能消费券;上海发放第四轮“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广州发放第二批政府消费券、筹划第三届直播电商节等。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根据过往地方政府发行消费券的经验数据,一般乘数效应在3倍至4倍,即100元消费券可以带来300元至400元的消费额。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重点消费领域,2023年还有可能出台一批定向消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居民在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
据华创证券测算,因疫情“达峰”存在时间差,当前北方、南方城市经济活跃度存在短期“错位”。以北京的恢复经验看,出行“低迷期”或持续约一周左右,据此推算,华东、华南城市或在元旦前后迎来出行的快速回升期。各地疫情“攀峰”造成的经济活动冲击在12月集中释放,以地铁客运量的同比趋势判断,12月餐饮增速或进一步探底,而考虑到南方城市的恢复进度,判断2023年1月餐饮收入增速或有显著回暖。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无论是疫情还是经济,转折或许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