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投产,2021年产值约50亿元,2022年产值达106亿元——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短短3年就跻身百亿级企业,成为当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重庆万凯主要生产食品级聚酯切片材料,广泛用于食用油、饮料、日化用品等包装领域。公司轮值总经理臧红辉介绍,涪陵提供了良好的气电、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助力企业深耕中西部市场,快速做大做强,“今年三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达到160亿元。”
(相关资料图)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区是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涪陵人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锐意进取,打造了“一碟菜、一盒药、一瓶水、一包烟、一袋肥、一块砖、一匹布、一锭铝、一个件”9个品牌产品,被誉为9朵“金花”,做大做强了太极制药、涪陵榨菜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
近些年,涪陵区“咬定”工业不放松,着力打造“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百亿级企业快速崛起,形成包括页岩气开发、汽车整车和船舶制造在内的“一股气、一辆车、一艘船、一桶油、一卷薄板、一套玩具、一袋新材料、一个结构件、一张电路板、一块动力电池、一支生物制剂”11个新产业。
在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比头发丝还细的氨纶纤维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抽出,成为高端服装制品的重要原料。这家企业只是华峰集团在当地投资的6家企业之一。
涪陵区经信委主任高翔表示,通过让企业互为上下游构建产业集群,新材料科技城已形成聚氨酯、聚酯产业链,推动了相关企业扎堆落户。华峰集团因此持续追加投资,在涪陵建成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2022年产值达到302.2亿元。
新“金花”竞相绽放的同时,涪陵工业9朵老“金花”中,有2个被市场淘汰,更多的则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越开越“鲜艳”。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化肥生产企业。由于厂区紧靠长江,设备和工艺陈旧,2019年该企业关停老厂区整体搬迁至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经过3年建设,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工厂去年正式投产。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新厂区中央控制室。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新厂总投资32.92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环保工艺,不但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还拓展了高端精细磷酸盐等新产品,今年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5亿元,生态和经济效益比老厂区大幅提高。”公司安全环保副总监张晓印说。
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涪陵区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精心布局创新链、金融链,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等,出台系列政策构建“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
在北京理工大学与涪陵高新区共同设立的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去年6月研发定型的氢动力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目前已拿到了50台的订单。“我们研究院是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的新型平台,聚焦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四大产业,涪陵在这些领域具备优势,有利于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已申请知识产权100余项。”研究院负责人丁佰锁说。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研发的长航时无人机。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2022年,涪陵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29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76.7亿元、同比增长10.2%。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表示,通过“科创+”“绿色+”“智能+”以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打造百亿级企业矩阵、千亿级产业集群,让18朵新老产业“金花” 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记者李勇、张桂林、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