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高压不减的同时,旺季需求却迟迟难以兑现,近期尿素价格在多重利空的压制下持续走跌,期、现市场情绪均偏弱。
现货方面,过去一个月尿素主流区域工厂报价下调超100元/吨,个别企业报价甚至逼近200元/吨的跌幅。目前主流出厂价格在2460-2520元/吨左右,新单成交清淡,短期将继续偏弱运行。期货方面,由于市场看空预期形成一致,盘面破位下行后继续走弱,尿素期价目前已下探至2022年11月的低点,截至7日下午收盘,主力合约收跌1.81%,续创阶段性新低。
基本面矛盾进一步凸显
(资料图)
伴随着国内春耕旺季的到来,国内尿素开工负荷率逐步提升。隆众资讯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当周,尿素开工率提升明显,环比增加5.26%至82.14%,3月末4月初陆续有泸天化、华锦、润银、晋开大颗粒、玖源等厂恢复生产,尿素企业开工率提升较快,同比涨10.23%。当前开工率处于2021年以来的高位水平。
从下游来看,行业数据显示复合肥企业开工率从今年春节开始快速提升,目前达到了49.05%,但下游复合肥企业对尿素的需求却并没有同步增长。对此,华闻期货分析认为,今年2月中旬开始,山东临沂地区样本复合肥企业对尿素需求持续走低,主要是因为尿素价格下跌的同时企业订单不佳、库存积累,市场情绪悲观,目前复合肥企业以消耗现有库存为主。
在下游观望减少采购的影响下,尿素工厂出货量减少,导致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累库。据隆众资讯统计,截至4月6日当周,国内尿素样本企业总库存量67.11万吨,较上期增加1.91万吨,环比增加2.93%;尿素港口样本库存量6万吨,环比减少2万吨,环比跌幅25.00%;尿素产量120.21万吨,较上周增加7.70万吨,环比涨6.84%;周均日产17.17万吨,较上周增加1.10万吨。
“虽然尿素港口的库存下滑至历史低位,但主要是回流到了内地,在终盘需求乏力的情况下,可以想见尿素的隐性库存还是不小的。”华融融达期货分析师彭杰斌对新华财经说,3月底前期检修装置陆续复产,目前尿素日产量再次回升至17万吨以上,供应端的压力逐步凸显。
光大期货资源品高级分析师张凌璐也表示,当前尿素市场行情不确定因素太大,中下游不敢大量囤货,因此尿素的库存压力主要都集中在生产端。她进一步指出,虽然现阶段尿素市场仍处于需求旺季周期中,农业需求也一直有在用肥,但由于市场缺乏投机需求,贸易商及中下游企业以随用随买为主,不像以往采取大规模集中采购,导致尿素需求被分散,盘面也缺少大量囤货带来的持续性行情,仅阶段性的采购会给市场带来底部支撑。
国泰君安期货在研报中指出,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在于尿素终端农业需求的刚需前置所导致的需求不及预期。在2023年整体供销社体系下的可流通社会库存和国储体系下的非流通社会库存均呈现同比上升而导致的高库存,以及尿素自身高产量、高利润的格局之下,尿素当下已是“三高”格局。“盘面在弱预期被证实转为弱现实之后与现货共振式下跌。”
中长期宽松格局仍是主旋律
步入4月份后,尿素农业需求将会明显减少。据张凌璐分析,当前主流区域农业需求进入阶段性空档期,农业需求正处在由南到北推进中,小麦肥结束而玉米肥尚未集中释放。后续来看,4月中旬开始,华北地区的底肥需求再度出现;6月中旬左右,东北地区的玉米用肥或对尿素需求有一定支撑,但幅度和力度料非常有限。“整体来看,农需后续基本没有太大的释放空间,相对看空。”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需求高峰已过,工业需求也因复合肥、三聚氰胺等行业生产水平进入季节性下降周期,同时尿素出口量明显回落,实际出口量低于往年同期。整体而言,尿素需求并无太大亮点。在五矿期货看来,工业需求总体表现依旧疲弱,或难出现明显增量,而出口端在内外价差倒挂下也难出现大幅走高,另外2022年印度以及其他地区投产的装置也将在2023年继续减少进口需求,叠加2023年出口仍受法检政策限制,尿素出口需求预期持续较差。
供应方面,该机构指出,今年下半年国内尿素产量同比或出现明显增加,当前企业利润较好,开工意愿较高,而下半年随着新增装置投产,国内产量将继续走高。当前国际尿素依旧弱势,内外价差倒挂,不排除后续在倒挂扩大的情况下出现尿素进口。“供应端增量明显,后续尿素将面临过剩风险。”
“2-3季度,尿素将会面临明显累库的局面。”国投安信期货高级分析师牛熠城表示,中期来看,上游利润较好维持高开工,下游农业需求转入淡季,叠加复合肥成品高库存使尿素需求不断的弱化,以及出口的倒挂等等,均会是尿素累库的驱动。
此外,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调,煤炭下游库存较高,且已经进入季节性淡季,澳煤进口冲击南方港口市场,煤炭价格近期或维持弱势。成本端支撑松动,拖累尿素价格重心下移。
总之,当前尿素市场无明显利好因素支撑,盘面暂时未出现止跌企稳迹象,预计日内尿素期货价格继续以弱势运行为主。清明节后需求端存在补库空间,关注需求启动情况给市场带来的止跌反弹机会,但在供应高位、成本坍塌,叠加需求乏力的大背景下,尿素中长期宽松格局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