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期担纲我国生猪养殖业“台柱子”的东北民猪,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被引进猪种替代,数量急剧减少,陷入濒危境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获得者刘娣日前接受新华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黑龙江省农科院会同各方力量,近年来加强对东北民猪种源研发、保护和利用,恢复提高种猪数量,推广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东北民猪正逐渐从“记忆中的美味”回归百姓餐桌上寻常可见的佳肴,产业振兴展现良好前景。
走上东北民猪研究道路 源于一种情怀
(资料图)
东北民猪具有肉质好、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的特性,在业界有“三好猪”之称:好吃、好生、好养。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东北民猪一直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
刘娣说,东北民猪逐渐被引进猪种替代,主要是因为肥肉多、生长慢、饲养成本高。随着大中型企业逐渐占据生猪养殖业主导地位,企业更青睐于靠饲养速成猪种短平快地收回投资。
刘娣说,东北民猪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与其他物种一样,东北民猪产生在特定地区,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猪种。“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是人民生活非常需要的资源,必须不遗余力把它保护下来。”
身为黑龙江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的刘娣,目前还担任国家生猪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国家生猪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生猪体系首席专家等职务。近年来,刘娣带领的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2023年,刘娣荣获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第八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奖。
刘娣说,走上东北民猪研究的道路,是一种机缘,也是出于一种情怀,主要是在东北农业大学读博士期间受到导师盛志廉等老一辈养猪专家的影响和指导。他们当年培育的多个东北民猪品种,支撑了新中国生猪养殖业的崛起。“了解到我们这些年专注于东北民猪研究,近几年来先后有30多位业内的老专家到院里来给予我们鼓励和指导,让我们更坚定了重振东北民猪产业的信心。”
遍访东北三省一区 追踪民猪种源
近年来,刘娣带领黑龙江省农科院团队与企业合作,通过开展群体恢复、保种体系建立、特性及机制研究、杂交利用和培育品种、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研发推广等工作,对濒危的东北民猪种群及产业进行重构和保护。
面对民猪资源不足的问题,刘娣提出“核心建群,多处保种,横向联合,共同保育”的思路,组织团队遍访东北三省一区,深入大量养殖场户,搜寻“疑似”民猪,通过体型外貌结合分子技术手段,后期应用专业芯片进行品种鉴定、公猪族系划分。在刘娣团队的努力下,到目前已建成一个省级保种场和5个核心群场,东北民猪种猪达3200余头,超越了种群安全线。
刘娣说,黑龙江省农科院建立了东北民猪DNA库、细胞库、冻精库和活体库及多元保种技术体系,独立研发出全基因组分层混合模型关联分析方法和民猪选育芯片,对民猪优异种质特性及其遗传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其目的是解决制约育种的一些瓶颈问题,在分子层面探讨东北民猪从哪里来、抗逆性为什么强等课题。
刘娣说,黑龙江省农科院面向市场需求,筛选建立并推广了多个东北民猪杂交组合品种,其中“巴民优快”组合推向市场十余年,成为东北民猪杂交利用的首选组合,受到养猪户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团队开展了长期育种工作,历经15年培育出“龙民黑猪”配套系,商品猪体重能达到100公斤以上,瘦肉率近60%。在保持肉质优良基础上,克服了出栏周期长、瘦肉率低的不足。
在刘娣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国内市场上已产生了“雪猪”“巴民壹号”等东北民猪知名品牌。东北民猪养殖区域从东北三省一区逐步扩展推广到山东、四川、海南等地,“龙民黑猪”带动产业销售额累计160多亿元,东北民猪进入了国内中高端猪肉市场。
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
粪便污染是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重要解决路径之一。刘娣带领团队经过大量实地试验研制成功的低温固氮菌、腐熟发酵剂,可以在零下42ºC以上环境条件下使猪粪与林草、秸秆、菌糠等混合发酵至75ºC,70天腐熟后还田还林,大大降低了养猪污染风险。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刘娣说,这句话可以说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几代人的集体座右铭。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只有投入到“接地气”的科技服务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近年来,刘娣带领团队面向养猪户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制作并出版发行农业新技术系列图解丛书和科普动漫片100余万册,创办《黑龙江养猪报》发行5万余份,开设“科技助农在线帮”技术直播180期,举办龙江养猪论坛20余期。
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的《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生猪养殖业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同时,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把东北民猪国内消费市场占有率比重提高到10%。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近7亿头,10%就是7000万头。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甚至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野心’”,刘娣说,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如果饲养白猪,农户散养和小规模饲养完全没有能力与规模化饲养的大企业竞争。但是饲养东北民猪不同,特色养殖可以成为一个增收致富的渠道。
“东北民猪有潜力成为华系种猪家族里最重要成员之一,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刘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