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双碳”工作有序推进 绿色金融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环球热门

新华财经
2023-06-12 14:31:37

当前,“双碳”工作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转型正加速驶入“快车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业内人士看来,想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的资金投入,而政府在其中只能扮演一小部分的资金供给角色。简而言之,当前引导、调动整个社会资金参与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成当务之急。

绿色发展正逢其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不可否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降低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然而,想要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面向1.5摄氏度温控目标,未来三十年,全球在能源领域、交通领域的投资额,将从平均每年五六千亿美元,提高到每年约两万亿美元。

显然,今天讨论构建支持“双碳”战略的绿色金融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傅帆6月11日受邀出席首届碳博会绿色金融平行论坛时亦表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金融企业践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德意志银行测算,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人民币,发展空间巨大。

金融机构积极施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共同努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钱文挥说。

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农发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超过两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7.68%,占全行贷款余额近1/4;累计发行绿色债券820.2亿元;支持的绿色项目共计节约标准煤140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2700余万吨,节水约1.8亿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深切地认识到,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此发展过程中大有可为。”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并称,“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发挥资金优势,加大力度支持包括电力、钢铁、化工、建筑、交通等行业向低碳转型,激励相应的市场主体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其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提供更加适配的产品和服务亦是重中之重。

“中国太保正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等风险研究,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风险雷达等前沿技术工具的开发运用,进一步提升风险分析与预警能力。”傅帆介绍称,“举例而言,我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成立了新能源车SBU(战略业务单元),打造与新能源车企的全新合作模式,为新能源车辆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在试行员工碳积分的基础上,推出了碳普惠项目,通过个人碳账户的设立,在个人碳减排价值体现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交通银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说助力小微企业盘活碳资产,满足资金需求,在长三角地区同业中率先为碳科技公司提供碳排放质押权融资;发挥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资源,推动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赋能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积极服务全国首单绿色双币种的自贸区离岸债券‘明珠债’落地,利率创全市场同类最低。”任德奇称。

再者,是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助力提升市场能级。尤以上海为例,建设绿色金融市场,是要发挥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引导各方面积极参与市场的交易,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商业银行金融稳健,有广泛的资金和客户资源,参与碳金融市场,必将有利于活跃市场,提升定价效率。

纵深发展久久为功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

无疑,我国在气候治理、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双碳”目标下,各方还需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做久久为功的努力。

在大部分业界专家看来,上海作为“双碳”行动的前沿阵地,应积极作为,发挥引领作用,打造绿色金融创新高地。

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首先,应加强国际合作,在绿色金融评估标准、信息披露、贷款发放、债券发行等方面积极借鉴国际实践,形成更多国际认知。

其次,可以上海自贸区为试点,探索绿色金融相关规则制定。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还缺乏权威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确立不能从纸上出发,而要具体落地深入实际。中国已有21个自贸区,业内人士建议,可以上海自贸区为试验点,探索并确立相关绿色金融评估体系。

不仅如此,目前上海自贸区范围内入驻了多家国际资管“巨头”,已形成了国际资管企业的聚集效应。未来可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并设立相关基金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同时,可定期、不定期发布绿色金融投资相关指数,以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290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