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5日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回顾过去5年来的主要工作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但同时,“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也是当前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挑战之一。
在今年的工作重点中,房地产相关工作主要被置于三个工作大项下。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工作大项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工作大项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工作大项之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这也意味着,在防风险、保民生、促消费等方面,房地产都将承担重要角色。这与房地产具备的金融、民生、消费等多重属性有关,同时也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防风险仍是底线
近年来,“防风险”一直是房地产业的重要关键词之一。过去多年来,不少房地产企业借助“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进行发展,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累积了不少风险。
在监管部门的去杠杆政策下,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扩张速度过快、风险抵抗力不强的房企出现流动性危机,加之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业的风险开始显现,并逐渐影响到经济发展、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
此后,各级监管部门接连出台稳楼市政策,在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住房消费的同时,也着力化解行业风险。进入2023年,随着房屋、土地交易的复苏,房地产业的流动性紧张局面也有所改善。
但对于体量庞大,且刚从筑底状态中恢复不久的房地产业来说,防风险工作仍然不可放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9万亿元,同比下降25.9%。企业层面,虽然融资环境改善,且房企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了债务展期、资金回笼等改善流动性工作,但由于发展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风险仍然时刻存在。
事实上,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将房地产相关工作纳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大项下。
今年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处理房地产风险有着明确的表述:
“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要正确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做好风险应对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文章还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防风险是2023年地产的主题。”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纾困企业端,目的是防止风险扩散到优质房企,防止风险外溢,政策重点(“三支箭”等)都是为了确保优质房企能稳定下来,这是行业和市场的基本盘。对于其他出险的企业,坚持市场化原则,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至于出险企业的项目保交楼,既是各地的政治任务,也是基于民生的考量。这样就守住了不发生风险的底线。
不仅如此,防风险还将是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阶段的主旋律之一。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主动调整,彻底改变“三高”(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是企业应对风险、穿越周期的根本之道。
严跃进还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还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这与头部房企风险密不可分。房地产风险的化解,也将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房地产如何稳经济?
在防风险的底线下,房地产如何在经济增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由于体量庞大、产业链长,房地产在稳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去年年末,监管层就陆续释放“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信号。此后,地方政府制定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时,也将房地产纳入其中。
虽然难以再现以往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房地产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分析人士认为,这既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房地产业也将存在新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李宇嘉表示,这意味着房地产至少不能形成拖累。而要助力经济增长,在今年的投资、施工、消费中,房地产都需要有较好的表现。
近两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强调对住房消费进行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这也被认为是今年房地产政策的重要方向。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从政策方向上,今年将继续取消各类限制性措施,促进住房消费。只有租、购等住房消费恢复,作为重要风向标意义的市场交易才能继续回温,并进而对投资、拿地、建设等链条形成正向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23年,价格信号已经出现改善。今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有36个,数量为近17个月以来的新高;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13个,为近6个月以来的新高。
因此,如何通过激发消费热情,保持市场热度,使之延续当前的回暖趋势,将是各地的楼市政策重点。
李宇嘉指出,住房消费的主体,或者说有切实需求的,就是3亿左右新市民、青年人。这部分人群已经进入城市,但没有体面的住所,无法在城市“扎根”,也就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因此,政策重点就是将这部分人群纳入住房保障、住房消费,从而激活住房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他还表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也是提升住房消费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会将片区的人居环境、房屋质量等进行提升,围绕居住和住房的消费就会旺盛起来。在市场下行期,这样的改造模式能起到重要的对冲作用。”
在稳经济过程中,房地产投资的恢复也至关重要。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0%,明显低于同期的GDP增速。分析人士认为,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促进市场升温、强化预期等措施,都将促进房地产投资的复苏,这些措施也不会在短期内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