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有辽阔的江河湖海。《激荡江海五千年》以长三角地区的大海(黄海南部)、大江(长江)、大湖(太湖)、大河(大运河)为主要对象,以历史文化散文的方式展开书写,为思考文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作者是新闻工作者,自幼成长在海边,从事江海文化研究多年,在文献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方面下了苦功。《激荡江海五千年》的特色即在用新闻人擅长的“在场感”书写历史。作者从自然海岸线写起,承以黄海文化带,转以海陆交流史,合以当代海洋观,由北向南、由远及近,与读者一起开启面向江海的文明探源之旅。全书共14个篇章,每篇既独立成文又相互关联,结语篇则对“海洋性格”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文化解读。
“在场”叙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其难点在于,既需要治史不可缺少的才学见识,又要求作者文笔晓畅生动、雅俗共赏;既要有学术根底,又不能仅依据文献记录和考古成果写成讲稿。本书在二者之间进行了很好的平衡。比如,作者结合苏北海陆之间的“贝壳沙堤”现场,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向读者描述全新世大海侵留下的遗迹,揭示海陆架万年演化的沧桑巨变。再如,作者仔细考索创作历史背景以及明清海洋政策,分析指出《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与黄海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解读古典小说提供了新视角。
拥有足够开阔的历史视野才能见人所未见,才会生发有见地的“史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作者引《春江花月夜》的诗句告诉读者,今天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壮阔景象,因为江口位置已经改变。但千年以前张若虚看到的正是江海交汇处、明月海上生的现场。本书中这样的见识随处可见。又如3200多年前,仲雍向南奔吴,带来了北方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作者发现了伯渎河的历史价值,将史料记载与在场叙事结合,寻访伯渎河“一河九泾”水系给江南带来的巨大变迁。
以黄海岸线为轴,洞察江海文脉;从地域流变着力,钩沉历史变迁。作者用深刻感悟激活历史文献,对“江海文化”研究进行了探索。文章值得细细品读,其见解也有待于探讨、辨析、深化。(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