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年来,我一直沿着武打片的道路在尝试新的方法,目前在电影镜头方面已经初步做到了。现在回到舞台,也希望能够寻找到适合舞台的形式来讲述武行的故事。”日前,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新创话剧《搭手飞人》,在北京和山东尼山完成了首轮演出。这是电影编剧、导演徐浩峰执导的首部大剧场话剧,也是他阔别话剧舞台20年后的回归之作。
(相关资料图)
徐浩峰是一位集导演、作家、编剧、教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艺术家,其作品个人风格鲜明。他导演、编剧的《师父》《倭寇的踪迹》《刀背藏身》,编剧的《一代宗师》等反映武行的电影,获得过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诸多奖项。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徐浩峰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是一名话剧导演。2001年和2003年,由他执导的话剧《北京无冬天》《这块儿的黎明静悄悄》,曾分别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与实验剧场上演。此次回归话剧舞台,他期待能找到影视之外的、属于舞台的表现方式。
话剧《搭手飞人》根据徐浩峰发表在《收获》上的小说《白俄大力士》改编,以时空交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师徒、传承、情义的故事:当代一部武打片的首映日,一位电影厂老职工的子弟向职工宿舍的保安道出这部武打片的故事素材来源,继而追溯到1916年天津武术界的一桩比武事件。
该剧的情节由身处武行的男主角冯梦临与纸扎行的女主角生万物的爱情线索推进,过程之中,天津武术文化的传说与典故、人情与品格,天津传统武术界的推手与大杆子技法,以及传统纸扎工艺,都将向观众娓娓道来。
“‘搭手’是摔跤术语,‘搭手飞人’其实应该是‘搭手人飞’,指双方一搭上手,其中一方就将对手打飞。为了讲出来好听押韵,就成了现在的‘搭手飞人’。”据徐浩峰介绍,在剧中,“搭手飞人”一方面是指当时天津武行的人为了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决定用摔跤的手法跟洋人比力量;另一方面则把这个武术术语艺术化,象征一种“有情人未成眷属”的人物关系。《搭手飞人》中的冯梦临和生万物,如同《一代宗师》中的叶问和宫二,虽然彼此欣赏、暗生情愫,但都发乎情止乎礼,未能相伴相守。
而无论是《一代宗师》中宫二所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还是《搭手飞人》中冯梦临提到的“爱天地,爱万物,也能爱上人”,徐浩峰都试图用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绵长而细腻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生活中的人情世故。
与他的《师父》《门前宝地》等电影一样,话剧《搭手飞人》讲述了民国时期天津武行的面子与里子、规矩与破局。民国时期的天津武行似乎是徐浩峰得天独厚的创作素材。
据徐浩峰介绍,他母亲家中的一些亲戚长辈,是彼时天津社会结构中的主干人物。他姥爷的弟弟李仲轩,是天津武行中的形意拳大师,被称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见证者之一”。“我从小耳朵里就灌满了天津卫各种各样的武林传闻,长大后又有机会去搜集掌握家族口传之外的社会资料,做了许多关于武术的口述史,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表达风格。”
徐浩峰透露,《白俄大力士》就源于小时候二姥爷给他讲的故事,“百年前中国人的生活逻辑,一直是我作品的主题,我也一直从民间汲取养料。我现在的天津武侠故事储备,够我拍到60岁。”
除徐浩峰外,《搭手飞人》还集结了编剧徐骏峰、导演吕波、著名演员公磊,以及翟冠华、邹一正、夏力薪、胡晓龙等国家话剧院中青年实力演员。“与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的合作,激发出我很多灵感,让我感觉重回年轻时代,找回最初从事艺术工作时每个细胞都张开的感觉。”徐浩峰说。
舞台上,《搭手飞人》借助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当下和1916年两个时空“切换”叙事,为观众娓娓道来一段充满“纪实感”的天津武林往事,多层面展示了天津传统武术界的人文层次,真切展现出上世纪初武术界人士独特的情感和人格。
“与《师父》等电影一脉相承,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是一部‘非常徐浩峰’的作品!”“剧本、作曲、表演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情与义。”“无论是极度克制与内敛的男女情感,还是‘河山永存,民众之功’的深远立意,都让人深深共情。”“一种中国传统艺术中大写意的精妙感,耐人寻味。”……首轮演出后,《搭手飞人》也在戏剧观众和徐浩峰的影迷中引发热议。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这部剧讲述武林故事,也探讨中国精神。从剧中的侠义精神、武林规矩来谈中华民族道德层面上的精神和智慧,重情重义、守正守信、独立自强。通过这部剧,看懂中国人做人行事的人文特质和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是高妙的智慧,是古老大国‘天人合一’的高维思想赓续下来的‘中国自觉’。”(记者 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