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浦城县坚持以文兴城、以文润城,打造优质多元文化平台,不断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关资料图)
一、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探索
乡贤聚力,家门口建起艺术殿堂。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生于浦城,长于浦城,是浦城乡贤。浦城县委县政府借助和发挥范迪安先生的学术、人脉等资源优势。在美术馆建设过程中,范迪安主席不仅亲自构思场馆设计方案,全程指导美术馆建设,更是将自己大批佳作和艺术藏品捐赠给家乡,并感染带动一批艺术名家捐赠了类型丰富的佳作,由美术馆永久收藏,长期陈列。
美术馆收藏范迪安本人创作并捐赠的油画水彩等作品136件,一批国内艺术名家捐赠的作品113件,后续赠品还在进行中。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名家效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副主席王来文、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平龙、武夷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陈铎等一批专家学者都受邀到浦城进行学术活动。结合浦城山清水秀的资源禀赋,用好县域内自然风光,用活浦城美术馆平台优势,延伸打造县域写生基地,吸引省内外高校美术人才入驻浦城。在馆内建设全国第一家美育图书馆,接收范迪安先生等名家和组织所捐赠的美育图书6700余册。
优化服务,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心坎。
前不久,“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浦城特展”在美术馆启幕,668件中国绘画经典作品第一次亮相福建,为人们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
美术馆除了做好展览外,还推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针对少年儿童,举办“三浦并臻 美美与共”中小学生美术夏令营活动,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厦门大学考古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为孩子们授课,通过写生采风、实地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美术的魅力、沉浸式体验非遗课程。
针对美术爱好者,实施“梦笔生花”闽港澳台青年美术人才成长计划,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等专家、学者,陪伴式指导青年艺术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进一步打响浦城乃至南平、福建的文旅品牌。
平台牵引,展览研学文旅一体运作。
发挥浦城作为武夷山和江郎山两个世遗地之间的重要节点作用,以浦城美术馆为核心和引爆点,以艺术研学教育为主题,依托浦城美术馆艺术平台,打造集艺术教育与体验、艺术家创作工作室、公共活动及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艺术研学社区。常态化开展艺术展览、展示,举办各类研学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美学艺术、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来浦授课。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圈”,探索导入考古、水稻农耕文化等乡土特色资源,引流优质学术资源下沉基层,打造基层美育IP,形成多领域研学游体验项目,把游客引进来、留下来。
制度保障,有序高效推进运营。
成立学术委员会。在开馆伊始就组建了由创作、研究和美术馆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学术把关。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美术馆服务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文化活动,既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又为基层培养艺术人才,提高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创作能力。此外,还建立现场教学管理、物业管理等制度,保障美术馆高效运行。
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成效
以文润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浦城美术馆常态化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将经典的名家画作、高端的美术学者、高校的美术师生等优质美育资源吸引汇聚到美术馆,在这里办画展、开讲座、搞研学、去写生,极大的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品供给,补齐了基层文化发展短板弱项,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文化人,提高干部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美术馆展示的这些画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术作品,红色主题鲜明。直观的展示美术作品,提供审美感十足的艺术体验,让干部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得到美化,可以激发干部用美的意境去改造生活、指导工作的强烈愿望。比如,在乡村振兴中通过墙绘来改善村容村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现村庄颜值与精神文明“双提升”。
以美赋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浦城着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努力形成“一座馆带火一座城”的生动局面。首批7处乡村写生基地已启动建设,正在依托浦城美术馆打造浦城的美术研学游高地,加强“大武夷旅游圈”协作。2023年全县文化企业产值约3亿元,同比增长约25%;2024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396.64万人次,同比增长19.1%,旅游收入35.62亿元,同比增长22.8%。
以美为媒,讲好对外交流中国故事。
浦城美术馆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馆藏的优秀作品满载着艺术家的才华与创意,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中国社会的欣欣向荣,中华大地的秀美风光等,让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能够连接心灵,艺术可以沟通世界。”美术馆举办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闽港澳台青年美术人才研学班等,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对话与互鉴。通过经典作品的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思考
阵地建设是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充分用好福建省首家公益有声图书馆——浦城县梦笔有声图书馆、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浦城博物馆、浦城县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七处城市书房实施全年免费开放并实施错时延时开放。
要提升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浦城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859处,在县域中的不可移动文物点数量列居全省第三。全县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的17个分布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对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牌要及时更新和更换,明确文物行政责任人、巡查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人。
要突出彰显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浦城剪纸、浦城赣剧等非遗文化底蕴,用艺术表演形式把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以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方式,面对面地向群众弘扬传播浦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建设智慧浦城、书香浦城,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研学旅游。
要创新打造“博物馆+厦门大学考古研学基地”项目。以浦城历史文化通史展以时间为主线,围绕猫耳山遗址和浦城土墩墓群“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牛鼻山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和历代杰出人物、交通演变、文化遗产等内容,全方面展示浦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常态化开展多种形式临时展览(含线上展览)及社会教育、研学活动。
要探索发展“非遗+产业”的文化产业园新模式。重点抓以大口窑为主的陶瓷产业开发;抓剪纸的产业化发展,实施“剪纸+文创”“剪纸+餐饮服务”“剪纸+数字影视”“剪纸+福文化”的产业提升战略;抓跨界合作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与中央美院、福师大美术学院院、福建省美术馆、武夷学院等资源结合,打造非遗传承中心、青少年文化交流研学中心、乡村写生基地等多样化文化产业业态,实现基层美育的学术交流和美育研学合作,有效推动了浦城剪纸、青白瓷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衍生产品开发及生产,给城市经济带来绿色新增长;抓浦城县艺术创意产业园建设,以浦城美术馆为核心,辐射城区周边及县域内优势生态资源,在枫溪、仙阳、万安等共7个乡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配套乡村写生采风基地,充分展现浦城梦笔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及现代艺术文化。要进一步加强诗词之乡的建设发展。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营造“以诗为荣、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养德”的良好氛围,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文化有机结合。
人才培育是关键。
浦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很缺,要不断扩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依托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载体,大力挖掘文化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平台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积极挖掘非遗保护传承人才。
政策支持是保障。
针对非遗人才培育,浦城县制定出台了《浦城县2024年实现“开门红”和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若干措施》(浦政规〔2024〕1号)。从2024年起申请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浦城青白瓷制作技艺”县级、市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县财政分别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5000元、10000元。针对非遗产业发展,浦城县将传承青白瓷制作技艺、发展青白瓷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了《浦城县推动青白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浦城县青白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成立浦城县青白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六个工作专班,力争通过三年行动,引进一批、扶持一批、整合一批陶瓷企业,鼓励支持青白瓷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青白瓷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现青白瓷产业做大做强,推动青白瓷产业取得跨越性发展。(王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