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7月5日,记者走进赤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跳水队,采访了解“冠军摇篮”背后的生动故事。 (7月6日《湛江日报》)
1964年,一部以跳水运动为主题的电影《女跳水队员》在全国上演,引起极大反响。影片中全是“湛江元素”:以湛江跳水运动员郑观志和黄秀妮为原型;到湛江风景区和赤坎游泳场等处取景;就连影片中的地名也是极为接近的“湛川市”。自此,湛江作为“跳水之乡”为国人所熟知。
“跳水之乡”,湛江名副其实。作为“主角”的跳水运动员,是“跳水之乡”的门面,自然也最受人关注——湛江诞生了劳丽诗、何冲、全红婵三位奥运会冠军和林小妮、陈丽霞、李蓉娟、林劲、何超、吴春婷、朱子锋等一大批世界跳水冠军,可谓“星光熠熠”。而7月6日的湛江日报,则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跳水之乡”。我们可以发现,跳水明星辈出的背后,是“跳水之乡”里那默默的地方支持、教练付出、市民热爱,而最根本所在,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那股“跳水精神”。正如电影《女跳水队员》插曲《青少年运动员之歌》里,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所写:“风里锻炼,雨里考验,我们是一群展翅高飞的海燕”,“千难万难都不怕”。
“千难万难都不怕”,为“跳水之乡”写下了绝佳注脚。讲好“跳水之乡”的故事,把这片红土地上的“跳水精神”传播开去,很有必要。
既然要讲故事,那首先要找准“主角”。过去,我们大都只关注跳水运动员,他们自带“主角光环”,故事本就精彩,讲起来自然容易吸引人。但要讲好“跳水之乡”的故事,就不能仅仅关注运动员本身,而是要围绕“跳水”这个运动主题,立足于“乡”,把乡音乡亲乡情都讲透。如湛江日报报道里,就讲了“金牌教头”钟权生夫妇坚守一线、携手追梦,悉心指导和传授孩子们跳水技术的故事。这其中的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跳水比赛的冠军之路。又如赤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跳水队的孩子们,他们小小年纪就在这片水池里追梦,他们不一定会成为专业的跳水运动员,他们不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但他们的热爱与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力量。这既是一种跳水技术的延续,更是一股跳水精神的接力。每一个送孩子来跳水的家长,或许心底都有着一个“跳水梦”。我们应该给予这些教练、小队员、家长更多关注,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这样“跳水之乡”的故事才能更立体、更生动、更有“湛江味”。
讲好“跳水之乡”的故事,有两点很值得关注。其一,是用好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把“跳水之乡”作为一个城市形象片去推介。这里不光有跳水冠军,更有传承、热爱与坚守,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二,是要把“跳水之乡”与大文旅开发融合起来,带来除“打卡”网红剧拍摄地之外,富有更多“跳水元素”的文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