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东海岛偏处一隅,日复一日看潮起潮落。
今天,东海岛已成为全市大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处处热火朝天。
(相关资料图)
2014年7月26日,建设中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 记者 郎树臣 摄
2015年9月22日,航拍建设中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记者 郎树臣 摄
2015年9月22日,即将点火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一号高炉。记者 郎树臣 摄
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不言,却见证了一切努力。十年来,湛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栉风沐雨,奋力把东海岛从一个古老的渔岛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
东海岛这十年,是“星月同辉”的产业之变。
十年间,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相继落户东海岛,如三条“巨龙”腾跃而起,把一片荒滩变成了“金沙滩”,推动着湛江大步迈进振兴发展的大工业时代。
花园式厂区——宝钢湛江钢铁基地。 记者 郎树臣 摄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冷轧车间。记者 郎树臣 摄
夜幕下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灯光璀璨。记者 郎树臣 摄
“三巨头”的落地,为东海岛带来极为可观的产业集聚效应。东海岛初步形成以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为龙头的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特种纸业、生物医药、机械电器、海洋高新等重大产业集群,其中,绿色钢铁、绿色石化产业进入战略性支柱产业“第一方阵”。2021年,石化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163.34亿元,成为湛江市首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大园区建设蹄疾步稳,绿色低碳增添动能,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十年光景,佳木成林,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这片热土。如今,湛江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55.4%,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市占比超过1/5,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业项目落户。东海岛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海岛完成了从“0”到“1”、从“1”到“N”的蝶变。
东海岛这十年,是“美美与共”的生态之变。
百鸟飞临“花园工厂”安家繁衍,中华白海豚成群结队畅游湛江海湾,万亩红树林成为各种生物栖息生活的乐园……在东海岛这片热土上,发展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
十年间,东海岛在驰而不息求发展的同时,也在锲而不舍地向“绿”而行,生态与项目“美美与共”。
当前,湛江经开区创新开展东海岛产业园扩园工作,加快东海岛产业园区(扩园)生态环境导向片区综合开发(EOD)项目建设,与通明海红树林保护利用项目同步推进,把东海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态低碳产业示范区,为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提供经验模式。
这座云集工业“巨无霸”项目的广东省最大岛屿,正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循环岛”。
2016年12月20日,随着工地现场打桩机的隆隆声,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 记者 郎树臣 摄
2017年3月10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工地施工现场。记者 刘冀城 航拍
2018年9月28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工地施工现场。记者 刘冀城 摄
东海岛这十年,是“勇毅前行”的气质之变。
东海岛推进大工业大建设过程中,着力办实办好就业、教育、医疗等一件件民生实事。
十年来,征地搬迁群众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区楼房,还积极从思想上求新求变。政府“掏腰包”扶持东海岛征地搬迁村民免费就读技校,培养“订单人才”。
在湛江经开区“造血”长效机制的帮扶下,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和“电商人才培训”“乡村工匠”等重点工程的培养下,一批批村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纷纷“洗脚上田”转型当了工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更为东海岛发展大工业提供更多高技能人力支撑。
东海岛这十年,是“脱贫奔康”的乡村之变。
东海岛大桥连通市区与海岛,玉湛高速、东雷高速先后打通了东海岛对外通道的“任督二脉”……十年来,东海岛加快构建“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全力配合建成服务园区的疏港公路、东海岛铁路等对外通道。岛内主干道路“条条大道通罗马”,基本形成“一环三横四纵”公路网。
路通财通人心通。沿着宽敞笔直的公路走进东海岛调文村,文明乡风扑面而来:硬底化巷道整洁干净,庭院内外花果飘香,家家户户“门前三包”……昔日的偏远小渔村不仅通过“造血式”的产业扶贫成功脱贫,更蝶变为美丽新农村。
2022年9月2日,航拍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园区。 记者 郎树臣 摄
2022年9月2日,航拍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园区。 记者 郎树臣 摄
2022年9月2日,航拍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园区。 记者 郎树臣 摄
十年来,东海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系列民生发展“组合拳”,有力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东海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东海岛十年来一个个“变”的定格瞬间,记叙着湛江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动人故事。湛江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