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智滨(左)向学员传授砌筑技术。 受访者供图
广州市积极支持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建立技能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技能攻关、传承技艺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其中,来自吴川市兰石镇蒲袍村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金牌获得者梁智滨,在广州市总工会的资金支持下,建立了“梁智滨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现有成员13人,共培养世界技能大赛冠军1人,入选国家集训队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6人。日前,梁智滨向记者表示,他要和砌筑“新生代”共同成长。
成立工作室培养砌筑人才
据介绍,为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梁智滨的母校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现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三元里校区)以世技赛荣誉为契机,积极打造人才培养重要平台。2017年10月,该校成立了“梁智滨工作室”;2019年10月,申报并通过审批成立了“梁智滨劳模创新工作室”。
“把一项技能做到极致,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梁智滨如是说。由他领衔的“梁智滨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人才汇聚、业绩不凡的地方,工作室成员均为建筑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工作室以学校世界技能大赛实训基地为依托,拥有近500平方米的场地,设置足够的工位以及配套的设施,主要有切割机、搅拌机、斗车、灰桶、测量等工具,以及砖块、砂浆等耗材。实验室开展工作还可借助学校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场地等多个专业配套实训场所,配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办公室、专家休息室、选手休息室等。
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分享世技赛经验,提升行业技能水平。梁智滨曾到四川技师学院、重庆技师学院、吴川市兰石中学、茂名技师学院等10多家学校分享世技赛经验,讲述自己的技能成才之路。工作室成员还参与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的砌筑工考试大纲、理论、技能题库开发工作,完成各项开发任务,进一步推动了砌筑技能的发展。同时,工作室积极融入课程建设,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世技赛砌筑项目的技术标准融入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操课程设计,将世技赛砌筑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实操课程标准。
放弃高薪当教师匠人匠心育匠才
垂直度和平整度不超1毫米误差,加之清洁的墙面外观和精准的时间控制,凭着三堵“高颜值”墙,2017年10月19日,中国选手梁智滨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夺得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此项目上首次夺金。这次胜利离不开梁智滨的刻苦训练和专注投入。两年前,梁智滨在一个没有电风扇和空调的大铁棚每天坚持练习砌砖,在高颜值的墙面上不断尝试和练习,并不断重复“一铲灰、一块砖、一挤压”这三个动作。为了处理每一条砖缝,他每天重复300次砌400多堵墙。梁智滨始终保持着全神贯注的状态,力求每一堵墙都符合要求。为了不影响手感,他在练习时不戴手套,指甲缝里常常藏着青白的石灰。梁智滨严格把控细节要求,因此他砌出的墙常让人眼前一亮,堪称一件艺术品。
世技赛彻底改变了梁智滨的人生轨迹,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曾有企业向他抛出高薪橄榄枝,但梁智滨拒绝了这些邀请,转而投身母校任教,他说:“自己更想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同时把学到的本领传授给年轻一代。”
如今,梁智滨成为了一名教师,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以前是按照教练说的做,自己多钻研,现在我不仅要讲解,更要倾听学生的反馈。”他坦言,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好在老师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相处起来更像朋友,紧张感逐渐消除。因为拥有世技赛的实战经验,他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这使他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赛场经验传授给学生。
梁智滨表示,在砌筑或者建造这个行业中,没有师傅教是做不好的。因此,面对年纪相仿的徒弟,他决定一边编写砌筑实操教材,一边宣讲世界技能大赛奋斗故事,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行动培养更多的年轻工匠。名师出高徒,梁智滨的徒弟陈子烽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再夺砌筑项目金牌。
将世技赛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11月,梁智滨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家乡的广东省兰石商会砌了一面艺术墙。梁智滨说:“商会为家乡做了很多贡献,修桥、修路、加装路灯,为家乡老人发福利。为了这面墙,我前后忙碌了近20天。商会为家乡做了不少事情,再辛苦我也要把这面墙砌好。”
梁智滨将世技赛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他和工作室几名成员在佛山南海打造了一处长40多米,高1.8米的“儒溪八景”砖墙,用上万块砖头,将当地村落的风土人情铺陈开来。这是一处校企合作的实体对接项目,因属于砌筑艺术范畴,所以施工进度是普通工地施工进度的十分之一:三五个人砌了一个多月才做好。如今,这处“儒溪八景”成为当地村落一处别样的风景,也让梁智滨许下一个心愿:未来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自己的艺术品。
对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梁智滨的理解很朴素,“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为社会服务,还要把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师傅、师弟、徒弟,这些词汇经常出现在梁智滨口中,工匠精神也同这种古老的称呼,一并传承下来。
“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这份技能和信念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强国梦’接续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梁智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