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23日下午,经开区第二小学三(5)班的同学们来到了湛江经开区环卫无害化综合处理中心。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实地参观,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5月24日《湛江日报》)
5月24日湛江日报介绍了学生参观湛江经开区环卫无害化综合处理中心的情况,通过报道相关视频、图片,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个科普基地,该处理中心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宣讲内容上,都非常适合小学生、幼儿等参观。有了这么一个科普基地,周边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个平台,作为试点开展垃圾分类体验式研学。
垃圾分类是低碳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实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垃圾分类进小区、进校园,也布局了不少试点。一些小区、村庄还想出来用垃圾分类兑换积分奖励生活用品等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说,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大家意识不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和重要,有时候,是因为他们觉得可能会遭遇“分了也白分”的情况。“我们将垃圾分类了,最终不是都一个车拉走吗?”类似的疑问,并不鲜见。而湛江经开区环卫无害化综合处理中心、赤坎金沙湾宣教体验中心这样的科普基地,恰恰可以解决“让垃圾的旅途看得见”等问题。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与当地学校携手开展研学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参与环节,就是让学生们到荔枝林里动手实践体验堆肥,浸润式了解垃圾减量分类知识。这其实就是在生动回答“分类回收的垃圾去哪了”的问题。学生们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方式,直观感受“好氧堆肥”的形成,对于“混装是垃圾,分类是资源”的印象自然更深刻,更有利于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效果。我们要好好借鉴国内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垃圾分类研学的内容设计、互动体验等方面再下功夫。
推广垃圾分类研学活动,尤其是要将其与制止餐饮浪费结合起来。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有统计显示,在生活垃圾这四类组成中,厨余垃圾占了四至六成。而厨余垃圾很大一部分正是剩饭剩菜。制止餐饮浪费,尽量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推进垃圾分类,有效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两者的初衷和目标是一致,应该结合起来互相推动。尤其是在居民家庭中,应该把两者的宣传结合起来,更好地形成一个家庭内部的良性循环。孩子在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假如我们能在科普基地将垃圾分类知识与制止餐饮浪费、节约粮食等教育结合起来,那么正如采访视频中那位女学生说,回到家里,她很可能就是一名“垃圾分类小老师”。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关系文明社会、文明校园建设的“大事”。期待更丰富精彩的垃圾分类研学活动能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