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是什么意思?“士为知己者死”到底是什么意思?

可可情感网
2023-02-24 09:41:08

《战国策·赵策一》中说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士为知己者死”已经成了一句千古绝唱,意思是指:士人愿意为了自己的知己而死,但值得注意的是,士人并不是指普通人,而是特指读书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人士。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精神、气节这类品质看得很重。正所谓,“知音难寻”,如果一个读书人能得到赏识他的知音,那他应该以死相报。


(资料图)

那么,这句话最初出自哪里呢?

首先,我们要从著名的三家分晋说起。春秋末年,曾经的一代霸主晋国,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国家大权被六大家族把控。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兼并攻伐,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其中,以智伯为首的智家势力最大。

智伯自己先献给晋公一万土地,随后,要求其它三家也拿出一些土地献给晋公,这样才能使晋国强大。但是,当时晋国的实际掌权人就是智伯,三家自然不想失去土地。在春秋乱世,土地就是实力的代表。但是,由于害怕,韩康子率先把一万土地献给了晋公。

之后,魏桓子见三家无法齐心协力,又惧怕智伯,只得献出土地,最后,只有赵襄子坚决不给。智伯把这件事上奏给晋公后,晋公命令智伯带领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赵襄子死守晋阳,智伯让人决堤放水,使得晋阳城被淹。在关键时刻,赵襄子派人劝说韩、魏二人,这两人本来就是被迫而为,经人一劝说,便决定联合起来攻打智伯。第二天夜里,韩、赵、魏三军袭击智伯,智伯被杀。

但是,智伯手下有一个叫豫让的人,因为智伯之死,下定决心要为其报仇。按理说,豫让不过是在智伯手下上过几天班,非亲非故的,为什么他一定非要报仇呢?

那是因为豫让在投靠智伯之前,也投靠过其他人,但是,那些人却把他当作一般人对待,只有智伯用国士的待遇对他。因此,豫让为了报答他的恩情,便决定为其报仇。他先改名换姓,接着自毁容貌,后又断腿,总之是一顿折腾之后,让别人根本看不出他就是豫让。

但可惜,天不遂人愿,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失败了,而赵襄子却被他的精神感动,放了他。第三次,豫让再一次行刺之时,差点就得手了,这使得赵襄子十分愤怒,打算杀了豫让。豫让自知再无机会,就希望赵襄子把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也算对智伯有所交代,自己也能安心赴死。

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连刺三剑,最后,愤然自杀。

这件事在《刺客列传》和《战国策》中均有所记载,而且,纵观《刺客列传》的所有故事,基本都是在讲“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精神。

聂政原本只是一个杀狗的,但是,武功高强,在当地很出名。严仲子因为得罪了韩国国相侠累,逃到了齐国。他听说聂政的名声后,特地去结交他,既出钱又出力,聂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但是,聂政为了不连累家人,便没有理会严仲子。等到他姐姐出嫁,聂政就去找严仲子表示:“你对我这么好,我必须报答你,说吧,什么事,兄弟我替你干。”严仲子很开心地说:“韩国那个侠累陷害我,让我落到了如此地步,我希望你能替我杀了他。”于是,聂政便答应严仲子刺杀韩国的相国侠累。

聂政这个人,确实胆识过人,孤身一人来到侠累府门前,提刀就砍,杀了几十个侍卫,最终,寡不敌众自杀了。自杀时挖眼破腹,死相凄惨。侠累把他曝尸市井,没人看得出来他是谁。直到聂政的姐姐路过,一看就知这是自己的弟弟,为证明弟弟是一个有气节的男子汉,就把他和严仲子的事公之于众。

除了豫让、聂政,大家最熟悉的刺客便是荆轲。荆轲为答谢燕太子丹的恩情,冒着巨大的风险到咸阳刺杀秦王,但是,由于队友太坑,最后被杀。

而这,也让秦王攻打燕国有了借口,不久之后,燕国灭亡。

说了这么多,士到底该不该为了知己而死呢?

我觉得应该,但是,前提是那个知己是真的知己,而不是因为有求于你才特地巴结你。因为,真正的知己是心意相通,彼此为对方着想,所以,如果对方真的视你为知己,又怎么肯让你以身犯险呢?

到了后世,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逐渐演变为臣子对君主必须死忠,因为,君主对你有知遇之恩。其实,这已经偏离了士人最初的意愿,那些王侯将相所谓的知遇之恩,其实,不过是拿金钱、地位、名誉买你的命罢了。所以,士为知己者死,还是要分情况而论。

但古代侠士完全不像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

责任编辑:338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