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传承千年文化内涵 展示青田农遗魅力

青田侨报
2022-07-22 08:51:53


(相关资料图)

传承千年文化内涵 展示青田农遗魅力

——访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

记者 叶春笼 叶星煜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期间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他就是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18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到青田开展调查研究。在这次农遗大会上,他也成为了焦点,积极向参会嘉宾推荐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并讲述他与青田稻鱼的这段不解之缘。

闵庆文教授一直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为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确立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05年开始,闵庆文教授便与青田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致力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调查研究。

“中国最有典型意义的传统生态农业是什么呢,稻田养鱼是一种,在中国有2000年的历史。”闵庆文介绍,在稻田养鱼的情况下,鱼和水稻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态共生关系,比如说有鱼的时候,稻田里面的稻飞虱、稻瘟病就很少;有稻子的情况之下,对鱼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青田田鱼与一般鱼塘里的鲤鱼不一样。所以,稻田养鱼就是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当初选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遗产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闵庆文教授第一次接触稻鱼共生系统是在2005年。当时他来到方山实地考察,当近距离接触到稻田养鱼这样一套完整的生态农业系统,他对青田的森林、村庄、梯田景观,以及热情淳朴的村民感到非常震撼和兴奋。

为什么当初要推荐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呢?闵庆文教授说,其实稻田养鱼技术在中国大概有2000年的历史,最早并不是出现在青田,但是1300年以来,青田人一直种稻养鱼,还衍伸出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培育了当地传统的鱼,叫青田田鱼,还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不断地吸收现代技术,由原来的一亩地产出二三十斤鱼,现在每亩地可以达到一百斤鱼,实现了“一亩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收入”的目标,而且不仅如此,还有鱼灯舞,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世博会、国庆和奥运会期间也进行了表演,真正形成了经济、生态、文化、技术和景观的完美结合,正是这样的特征,青田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无论是它的内涵,还是它保护利用的潜力和向世界展示窗口的能力都是最好的。

此次农遗大会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有哪些促进作用?闵庆文教授表示,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乃至中国传统农业会更好地走向世界。主要表现几个方面,一个方面从稻鱼共生本身来讲,目前全国大概有27个省市自治区有稻田养鱼,另外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还通过南南合作的方式走到了非洲,在历史上还到了菲律宾、到了日本、到了越南,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第二个方面是给人一种启示,这种启示使得我们对于传统的生态农业要有一种客观的辩证认识,青田的成功使得我们重新审视,一度被人们认为是落后的传统农业,可能并不落后,那么当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要借鉴过去的经验加上现代的技术,这样才有更好的发展;第三个就是把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的理念让更多的人所了解,通过这次大会,可能会有更多人去知道,我们不仅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还具有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

通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闵庆文教授也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稻鱼共生系统的品牌,发挥青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告别以往单靠卖稻卖鱼来发展的单一模式,把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推广与民宿旅游、文化创作、康养休闲、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二是要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并与杨梅、茶业等其他农业生产以及石雕、商贸等相结合,全方位展示青田作为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独特优势。

责任编辑:205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