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题:为何将丰收节设在秋分?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9月23日,农历八月廿八,秋分如期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四立两分两至(立春、立秋、立夏、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之一,秋分的到来,告诉人们“秋老虎”已离开,秋收冬藏真的近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秋分的“分”,一是昼夜平分,这天昼夜等长,之后夜晚逐渐变长,白天逐渐变短;二是秋季平分,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居秋季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告诉中新社“东西问”,古人认为秋分这天的太阳光直射点到达黄经180度,几乎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白天、黑夜相等。古人也认为春分、秋分是阴阳最平衡的时候,因此有“秋分竖蛋”的游戏,取阴阳平衡的最佳时间,能把鸡蛋竖起来。
秋分对天气的影响有很多谚语。“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说的是秋分天气对田间收成的影响;“秋分晴,冬不冷”说的是如果秋分这天是晴天,那整个冬天不会太冷;还有“秋分有雨,寒露有冷”“秋分有响雷,冬至雪满天”“秋分露重,冬季多霜”“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对照现代天气预报,这些俗语不一定精准,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其可靠性在黄河流域多有验证。
航拍金溪县左坊镇江坊村的连片金色稻田里,农户驾驶收割机在收割稻谷。邓兴东 摄秋分之后,秋意渐浓,昼短夜长,也容易让人生起萧瑟之感。“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中国古诗中,“悲秋”成为常见的情感描述。秋分的三个物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也提醒人们秋收冬藏,准备过冬。
陈连山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测、总结的结果。节气除了能预示天气之外,还蕴含着很多民俗和讲究。《礼记》中记载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意为天子在春分日早晨带领大臣到东郊祭祀太阳,在秋分日晚上带领官员到西郊祭祀月亮。
“‘朝日夕月’作为皇家礼仪一直被保留下来。”陈连山说,明朝嘉靖年间皇家开始在城里设月坛祭祀,以省却皇帝晚上出城的辛苦,民间则不让随便祭祀月亮,百姓改在八月十五拜月。因此,中国自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由“祭月节”而来。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阳产村,村民正在土楼前晾晒农作物。中新社发 方也亚磊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此外,秋分前后有秋社。秋社是古人每年祭祀土地神、祈祷丰收的日子。因是丰收后的庆典,秋社日人们尽情享受秋收后的生活,做社糕、吃社饭、喝社酒自不可少,有陆游《秋社》诗为证,《东京梦华录》也有关于秋社热闹场面的记录。
2018年起,中国将“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秋分与秋收紧密相连,在今天依然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