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最新:“红军洞”里的守护与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3-04-05 16:09:57

【现场同期】这里头还有个大洞,在洞口你都发现不了,又叫吊洞,又叫保密洞,两个名字……

【解说】画面中,正在为武警官兵讲解的老人叫张爱华。她的家乡河南新县郭家河乡是有名的“将军乡”,走出了10余位将军,有3500多名先烈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在郭家河乡鸡公寨上有一片山洞群,是当年与敌人进行游击战的红军战士的藏身之所,这片山洞群因此得名“红军洞”。

【解说】清明前夕,武警信阳支队新县中队官兵带着专门定制的旗杆和一面崭新的国旗,陪同这对年过八旬的老两口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红军洞”。


【资料图】

【同期】武警信阳支队新县中队指导员 张子星

以前,张奶奶是用一根竹竿当旗杆,绑在树上,国旗容易被树枝刮破,而且张奶奶已经82岁高龄了,这样做也不太安全,所以今天我们带来了新的国旗和旗杆。

【同期】新县郭家河乡村民 张爱华

我们在这里挂国旗,就是告慰在这里牺牲的烈士,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生活过好了。让来这里的人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解说】张爱华生于1941年,是一名红军后代。1964年,父母当年跟随战斗的老领导故地重游。回想起老首长嘱托自己的场景,张爱华仍旧难掩激动。

【同期】新县郭家河乡村民 张爱华

首长弄个拐棍,往那个方向指着一块山,我们为了收回这块土地,打死了很多敌人,牺牲了很多战友。(他说)这块土地就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的见证,一定要有人管,他冲我笑了笑用(拐棍指)你年轻,你又是革命的后代,你把它管好,不能让别人破坏了。

【解说】从那以后,几百亩山川树木、几十个山洞遗迹、几座烈士纪念碑成了张爱华最大的牵挂。爬山路,穿破百余双胶鞋,清杂草,用坏几十把镰刀,山路崎岖,危险时常发生。

【同期】张爱华丈夫 潘国章

(有一次)下雨天,底下有个潭,石板打滑,(她)滑到水潭去了,一个砍柴火的,就把她救起来了,把她扶回家。回家大概有半个月还没有恢复过来,冻伤了,(生)病了,后来我都不放心,陪着她有个伴,有危险了可以照顾一下。

【解说】寒来暑往近60载,被张爱华找到的“红军洞”有43个,这些洞的名字和用途,她都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和确认,每个洞的构造和功能,她都如数家珍。

【解说】为了给革命遗迹“正名”,张爱华常常四处奔波,数十年的坚守也换来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2014年,镌刻着“红军洞”的巍巍石碑在山腰上正式建成。

【解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人民有200万人参军参战,100万人壮烈牺牲。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当时新县人口不足10万,先后有5.5万人为革命献身,可谓处处都流淌着红色血脉。

【解说】近60年的光阴守护中,张爱华老两口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护文物、宣扬革命史,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如今年事已高的他们很难再爬上陡峭的山崖,但烈士遗迹的守护却从未中断,武警信阳支队官兵接过了这项光荣的任务。每逢重大节日,官兵们都会过来清理杂草,擦拭墓碑,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

【同期】武警信阳支队政委 王继亮

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在大别山书写了英雄传奇,铸起了不朽丰碑,创造了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驻守大别山地区的新时代军人,我们要讲好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教育引导青年官兵传承好大别山精神,把理想信念立起来,把红色优势转化为打赢优势,完成好新时代使命任务。

李超庆 何浩 庄源 顾兴佳 河南报道

责任编辑:305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