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中美往返增班迎来新突破。
当地时间5月3日,美国交通部发布新通知,称允许中国航司每周运营12个中美往返定期航班,涉及的中国航司有国航、首都航、东航、南航、海航、川航以及厦航,该通知即刻生效。
这意味着,中国航司和美国航司运营的中美往返航班数量将实现对等,达到每周24班(1个往返计算为1班),上一次中国航司增加美国航班已经是2020年8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国交通部的发布通知中,中方承运航司也从原来的国航、东航、南航、厦航4家航司外,新增了首都航空、海南航空、四川航空3家,上述文件适用的中国航司目前共计达到7家。
据了解,美国承运航司方面,目前共有美联航、达美航空、美国航空3家航司执飞。
根据第三方出行数据APP“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19年期间,中美往返航班曾达到每周超300班(1个往返算计算为2班)。而目前,4月来,中外航司执飞的中美往返航班每周航班量平均在40班上下(1个往返计算为2班)。
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美航班大范围削减。2020年年初,美联航、达美航空、美国航空等美国主要航司先后停飞所有中国客运航班。2020年3月26日,中国民航局开始实施国际客运航班“五个一”政策,只保留少量中美航班的运营。2020年6月16日,美国暂停所有中国航空公司的中美定期客运航班服务。
此后,中美航班一直处于逐步增班的阶段。中外航司执飞的中美往返航班从每周4班增至每周8班;2020年8月18日,又达到每周16班,中国和美国承运航司每周执飞的中美往返定期航班分别为8班。2020年11月起,美国航司每周额外增加运营两个航班(达拉斯-上海),使得美方航司每周可运营的中美航班数量达到10班。
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外航司可以根据协定恢复国际客运航班,同时取消对国际客运航班数量和客座率的临时限制。此后,美国航司于今年3月起,每周额外增加运营两个航班(达拉斯-上海),使得美方航司每周可运营的中美往返航班数量达到12个。
此次美国交通部发布的通知中指出,中国民航局取消相关限制是期待已久的积极举措。美国交通部认为,平衡和渐进的重新开放最符合公众利益,以确保中美航空运输市场的有序正常化以及总体航空关系受到协议的约束,美国交通部将继续评估,为航空公司提供公平、具有竞争性的运营环境,并提供协议所要求的“两国间权利和利益的合理平衡”。
美国交通部还在通知中称,其目标是改善环境,使双方航空公司能够充分行使其双边权利,保持两国航司之间的竞争平衡和公平机会。在中美航班恢复方面,希望与中国民航局保持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对话,以逐步、更广泛地重新开放美中航空服务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美国对中国做出的一个小小的让步。
当前,中国的国际客运航班保持稳步增加。在4月18日举行的民航局发布会上,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徐青介绍,民航局自1月8日起受理中外航空公司恢复和增加国际客运航班的申请以来,国际客运航班保持稳步增加,特别是2023年夏秋航季换季进一步带动了国际航班加速恢复。下一步,民航局将继续及时审批中外航空公司新增和恢复国际航班申请,协助推进解决航空公司恢复国际航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国际客运航班平稳有序恢复。
由于中美航线航班量恢复并不理想,机票普遍紧俏,价格一直处于高位,美国单程回国机票含税价近万元。
据民航业内人士以及某OTA平台人士曾于3月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3月属于淡季,疫情前中美直飞航班往返最低3、4千元就能买到,而2020年至2021年疫情高峰期中美经济舱价格均价超万元,期间3、4月中国至洛杉矶3万多元的全价经济舱都一票难抢。而目前,中美航线航班恢复仍不多,运力上不去也使得票价居高不下。
对于中美航班票价的发展趋势,美国达美航空(DAL)中国区总裁黄康于今年1月下旬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航司其实是根据需求和航班量来制定最终的票价,如果需求不够,票价也不可能那么高。前两年受很多因素影响,航班量很少,现在环境有所变化,至于2023年会如何变化,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需求量,以及实际运营的航班量。
航班票价反映了供需平衡,若想票价恢复正常,势必需要供给跟上需求。疫情以来,中美直飞航班的增减一直遵循对等原则,在对等原则下两国航司的航班数量保持一致,而未来,中美航班的增班首先看的是中美双方航权的谈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