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厦门大学举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论坛 探讨如何更好开展中文教学
日前,厦门大学举行“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论坛”。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的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约200人参加论坛,就国际中文教育话题展开交流。
与会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过去几十年间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但也面临挑战。比如,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中文课程和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
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与会专家分享了经验。
英国理启蒙大学张新生教授表示,多样化和本土化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认为,可以开设一些实用性的专业汉语课程。比如,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目前开设了商务汉语、媒体汉语、医用汉语、法律汉语等实用性或者行业汉语。“此外,最新推行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在形式和内容上虽然更为规范,但也需与本土标准互鉴互补,而不是简单的取而代之。”刘乐宁说。
具体到中文教学过程,美国普渡大学洪玮教授认为,既需要考虑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在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比重,也需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的包容性。在洪玮看来,语用教学的最佳方式是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结合文化和语言功能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材是中文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表示,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展现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点餐不应成为初学者语言课程中唯一需要讨论的内容,还应设置一些有关中国当前发展的内容。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历史等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该专家说。
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洪玮认为,要在科技发展情况下保持文化传承,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选择地接受技术,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本进行讨论、评判和改写等。(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