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寸心,一纸侨批尽诉家国情怀

山东侨报
2023-08-25 16:14:09

□ 本报记者 马玉稳   通讯员 李振英 马建建   “父亲大人膝下迳(敬)禀者,儿从中国银行汇来30英镑,收妥……”这是收藏于潍坊侨史馆的一封民国侨批,寥寥数语,却诉尽两地情长……侨批作为海外侨胞与家人维系感情的纽带和支援家乡建设的重要途径,内容包罗万象,大到“世情”“国情”,小到“乡情”“亲情”,记录着海外侨胞的家国故事,也承载了一份特殊的“山海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潍坊昌邑市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悠久,侨务资源丰富,有海外华侨华人2万多人,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侨乡”美誉。据不完全统计,昌邑市现存的侨批档案资料超过10000件。随着历史长河不断流淌,这些泛黄的纸张,正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展现着昌邑籍侨胞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史,诉说着他们孜孜以求盼望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梦想。每一件侨批的背后都有让人动容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平凡而琐碎,却将昌邑籍侨胞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艰苦创业 漂洋过海南洋谋生

昌邑市老一辈华侨的成功史,大多是四海为家、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史。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随着昌邑柳疃一带丝绸业的发展,昌邑始有人背起绸包,涉洋经商。1853年,双台岞埠村徐忠绍、徐长庚等首次携柳疃丝绸赴南洋,后带动万余绸商“背包袱”下南洋,把柳疃丝绸推销到南亚、东南亚各国,发展了贸易,加深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友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我们是在加尔各答上的岸,这是印度的第一大都市。在二战前的相对平静期,各种商品需求量极大。尽管语言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但我们连比划加表演,销售量不断增加,还把昌邑丝绸卖到新德里、孟买、马德拉斯、班加罗尔等大城市。”印度华侨刘维泰在侨批中说。

印尼华侨徐洪亭在侨批中说道:“初去时,话不懂,天又热,肩背两个超过自己体重的包袱,沿街流动叫卖。卖不到钱回来就要受老板的斥责、辱骂、冷嘲热讽,甚至毒打……”他的回忆和叙述,就是当时许多华侨在国外生活的真实写照。   广大华侨发扬中华民族不怕苦、不畏难的光荣传统,经过多年打拼,随着对人情、地情和商情的不断熟悉,逐渐在国外站稳脚跟,成家立业,并积累了一定财富,为回报桑梓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对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1902年,昌邑第一家邮局—柳疃邮局应运而生,主要业务是函件邮寄与货币汇兑,从此,昌邑与各地通邮。“当时身在异国的昌邑籍华侨只需在信封上写‘中国柳疃’四个字,便能邮寄到家,非常便利,他们稍有积蓄就会连同平安家信一块寄回家乡。”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负责人闫竹云介绍道。

汇爱成海 富而思源造福桑梓

1991年3月,印尼华侨孙秀元等29人在致家乡的侨批中写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项成果都鼓舞着海外华侨的心。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印尼华侨自愿捐赠港币拾捌万贰仟伍佰元整,在家乡昌邑建华侨小学一所,以表海外华侨赤子之心。”

朴素的愿望立即化为实际行动,1991年5月卜庄侨乡小学动工建设并于当年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周边村庄的学生。此后经年,海外华侨陆续捐款100余万元用于学校扩建和购买学习用品。1999年,又筹资10万元设立卜庄侨乡小学“希望教育奖学金”。截至目前,该奖学金已奖励优秀教师110余人次、优秀学生760余人次,资助贫困学子80余人次。

“久怀育才志,求贤思故土,倾囊称一快,愿做将伯呼。”这是荷兰华侨张锡恩在“鸿启奖学金”证书上的题诗。为激励莘莘学子学好成才、报效祖国,张锡恩捐资设立“鸿启奖学金”,奖励每年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该奖学金共颁发了21届,受奖学生326名。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华侨在昌邑共捐资500余万元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扶贫助困基金7个,累计资助2000余名学生。

“我与拙荆拟于八月尾或九月初动身……此行我们准备随身带下20至26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及客货两用汽车一辆,赠送给昌邑华侨绣服厂。”1982年8月,印尼华侨徐洪亭回国参加山东归侨、侨眷、先进侨务工作者代表大会时,决定从香港购买彩电和汽车赠送给昌邑华侨绣服厂。

让徐洪亭心心念念的昌邑华侨绣服厂是由昌邑籍侨胞集资兴建的。1981年,昌邑籍在外华侨及归侨侨眷集资45万元,从国外引进缝纫设备13种、184台,捐赠面包车、小型货车各1辆,兴建了占地15亩的昌邑华侨绣服厂,并实现当年建厂、当年投产。

徐洪亭一直担任华侨社团“雅加达山东公会”秘书长,在华侨中有很高威望,他的经历也是许多昌邑籍华侨的缩影。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响应南洋总会号召,带头募捐,支援祖国抗日战争。1959年他参与捐资兴办昌邑华侨畜牧场,1972年为兴建昌邑华侨接待楼捐赠5.8万元,1974年为家乡捐赠拖拉机、生产汽车各1辆,1979年向昌邑人民医院捐赠面包车3辆,1984年又向昌邑华侨绣服厂捐赠生产用机器零件一批……

一部华侨史就是一部爱国史。据1992年《昌邑县侨务外事志》记载,昌邑侨胞积极支援家乡建设,仅1956年至1991年间,就有1500余人次为家乡捐款捐物,总金额达350余万元。

活化侨批 赓续侨根传承侨魂

今天,侨批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其中蕴含的拼搏、勇敢、勤俭、诚信、爱国爱乡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

如何让侨批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昌邑市打造了以潍坊侨史馆为核心,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姜泊五大功陈列馆等21个华侨文化展馆为支撑的“1+21”华侨文化集群,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2.5万人,接待考察团组300余批次。

“潍坊侨史馆和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的侨批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目前,我们正在联合华侨大学开展‘侨乡海上丝绸之路(昌邑)文化研究’项目,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角度系统研究侨批文化,以史鉴今,以史促今。”昌邑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洪刚介绍说。

当前,昌邑传承保护侨批文化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组织撰写《光影侨乡—昌邑侨批文化图鉴》,通过涉侨信件、照片、船票和护照等,系统展示昌邑华侨史,目前已完成素材征集工作。举办侨批档案巡回展,推动侨批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弘扬华侨精神,讲好新时代侨批故事。着眼发挥侨批“存凭、留史、资政、育人”重要功能,筹建昌邑侨批馆,更好展示和传播侨批文化。

赵洪刚说:“回望百年路,一起向未来。我们将奋力答好时代课题,充分用好侨批这一载体,勾勒出爱国华侨的精神图谱,让更多年轻人和华裔新生代去感受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使之融入血脉之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448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