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有就医需求的独居老人规模日益增大,一个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职业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的出现,让“陪人看病、替人取药、帮人问诊”有了明确的渠道。一方面,这对独居老人家属来说是一种“减负”,可以购买到相应的服务,不必再请假、来回跑。另一方面,这也满足了不少独居老人的多种需求。求医问诊有人帮、有人陪,身体不劳累,心里也舒服。在不少医院,职业陪诊师备受关注、欢迎。
职业陪诊师是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从业人员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是一个难题。作为患者的“临时家人”,职业陪诊师只有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才能进一步提供服务。如何快速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需要从业人员及整个行业探索。又如,职业陪诊师目前没有从业标准,缺乏从业资质、学历限制等方面的要求,群体素质难免参差不齐,监管部门也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另外,职业陪诊师的财产权、人身权和个人信息等也比较容易受到侵害。种种问题的存在,是陪诊行业无法回避的痛点,也是必须回应的难点。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职业分工日益细化、精细化是必然趋势。作为新生事物,陪诊师的存在确有其合理之处,但一些问题的出现让人望而却步。对相关各方而言,应多管齐下,尽快补短板、强弱项,让这一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方面,对陪诊师的入职门槛、资质等进行严格把关,让陪诊师有统一规范的“输出口”,维护好患者、陪诊师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厘清患者与陪诊师的关系,比如陪诊师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纠纷,权利与义务如何界定,应当予以明确。
陪诊师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也是一份充满阳光与温情的职业。对陪诊市场进行规范管理,才能让这一行业的发展行稳致远,让患者感受到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