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胎记,华夏的骄傲。仰韶彩陶坊,对话河南文博!欢迎大家“读博”,本期我们来参观焦作市博物馆,并透过陶仓楼来感受两千多年前高楼林立的历史风貌。
2020年末,为了深入挖掘仰韶文化在焦作地区的“雪泥鸿爪”,我们曾多次前往焦作、武陟、温县等所辖区域,查探遗存的仰韶文化遗址。通过多次访问相关人员、亲临多个仰韶文化遗址,我们知道了武陟有第一个以仰韶文化命名的遗址公园,并惊诧焦作竟然有那么多的仰韶文化遗址,比如大司马遗址、赵庄遗址、东石寺遗址、东韩村遗址、西梁所遗址、段村遗址、木楼遗址、南朱营遗址、冶墙遗址、大吴坡遗址……武陟、博爱、孟州、温县等地,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深刻的仰韶文化印迹,真可谓俯仰皆是!
沧海桑田,今天我们在焦作市博物馆看到的众多陶仓楼,又怎么可以忘记仰韶彩陶文化中一脉传承的生命光彩呢?更不能忘记时代发展中文化基因所承接的前后关联。
(资料图片)
01
文物,是历史的骄傲,更是民族的自信
陶仓楼,将储存粮食的粮仓和供人居住的楼房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质地为陶,故名陶仓楼。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最能体现汉代高楼林立的风貌,也最具代表性,在华夏文明特别是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焦作市博物馆展厅,一座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尤其引人瞩目。该楼通高185厘米、面阔162厘米、进深57.5厘米,细节丰富、格局严谨,堪称东汉建筑明器中的珍品。此楼被我国考古界誉为中国古代的“摩天大楼”,其造型之精美,气势之恢弘,海内外无有可比,被誉为“陶仓之王”,堪称焦作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焦作市博物馆馆长郭继宾介绍说:“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众多的粮食需要安全储存,而经济富裕、财力雄厚之后,也使得当时的上层人士改善居住条件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仓楼这种集储粮、居住、防御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应运而生,在汉代山阳大地悄然出现,并不断发展。这座‘陶仓之王’2008年出土于山阳区李河汉墓群,先后两度出展日本,对传播中国悠久历史,宣扬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02
陶仓楼,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焦作市山阳故城周围的汉墓葬群中,相继出土了近200座陶仓楼,从两层到七层,不一而同。仅三层以上的就有110多座,多数为通体彩绘,类型丰富、结构复杂、精致华丽、个性独特,其造型恢弘壮观,彩绘精美华丽。存续年代从西汉晚期到西晋时期,横跨东汉、曹魏。无论从数量上、型制上,还是体量上,均居全国之首。这不仅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的目光,在研究方面,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汉代在建筑史上卓然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
千年沧海桑田,留存至今的汉代地上古建筑实物已非常稀少。不过,随着大量汉代明器的发现和出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汉代建筑的形象资料。而焦作出土的众多陶仓楼,无疑是对汉代建筑的形象模仿,融储粮、居住和建筑技术于一体,是汉代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如今,凝望陶仓楼,仿佛令人穿越2000年的时空,回到庄园相望、仓楼林立、复道行空、阡陌纵横的古代山阳,重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诗意生活。
抚古追昔,鉴往知来。感谢留存在华夏大地上的这些先民遗珍,让我们在对历史的追寻和叩问中,指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发现。(中报酒业 文/杨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