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者”白响恩-全球微动态

中国妇女报
2023-03-08 14:01:37

每一次出发,对于白响恩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探险。


【资料图】

2012年,白响恩随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考察船“雪龙”号远赴北极,成为中国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

驾驶着“雪龙”号驰骋在北极的冰面时,白响恩仿佛看见了多年前的自己:一个小女孩,站在轮船驾驶室的外面,眼里都是渴望。

驶入那片男性主导的海域,白响恩遭遇过刻板的偏见,也经历了无数的危险。海洋广阔也寂寞,她怀着无畏的精神和扎实的学识,征服从不因性别而宽待的严酷自然,一次又一次航向未知的挑战。

2022年8月,白响恩又一次从海上归来,走下舷梯,她拿到了那张梦寐以求的船长证,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白响恩感慨:“船航行在海上,可以驶向任何方向,船长的职责是在所有路线中选择出一条航线,人生也是这样,选择航线的船长,只有自己。”

“女性为什么不能上船?”

白响恩出生在一个航海世家,外公当了一辈子的海员,父亲也从事海运工作,家住在黄浦江边的她,在咿呀学语时,便对轮船有了懵懂的向往。

白响恩幼年时,上海还不似如今繁华,摩天大楼没有建起,只有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轮船,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国际大都会的繁忙。

来往的船只里,有货轮,也有游轮,还在上幼儿园的白响恩常跟着父亲坐轮渡往返于浦东和浦西之间,大大的轮船上,常能听见一个小囡和爸爸的对话:

“爸爸,船头那间很神秘的屋子是做什么的?”

“那是驾驶室,里面是控制轮船的设备。”

“我能进去看一眼吗?”

“不行,那里只有驾驶轮船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去。”

“那我也要去开船!”

“女孩子是不能开船的,咱们国家‘开轮船’的学校都不招女孩子。”

每当这时,小小的白响恩总会垂下头,对于年幼的她来说,开轮船,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家里人起初对白响恩也有不一样的期待,比起航海,父母更希望她能做一名医生,她的名字也来源于此,“‘白响恩’这个名字看上去像‘白求恩’,因为爸妈希望我能够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好医生,治病救人。”

但白响恩并没有对医学产生兴趣,相反,大海像是有魔力一样,一直吸引着她。

白响恩还记得,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她的很多个寒暑假都是在爸爸工作的船运公司里写作业度过的。“那时候经常听爸爸的同事们聊天,都是跟船舶有关系的事儿,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他们讲的内容我都听不懂,但时间久了就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或许也正是从那时起,白响恩就和航海、轮船默默建立了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那些专业的内容,熟悉的是那种耳濡目染的氛围。

直到2000年,父亲一次无意间的“分享”,让这种连接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那时白响恩正读高一,父亲带回一份招生简章并告诉她,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要开始招收女生了。白响恩一下子燃起了希望,“他可能觉得那只是行业里面的一个‘奇闻’吧,但当他像讲新鲜事儿似的跟我分享时,我真的把它听进去了。”

白响恩马上研究起报考的条件:身高要达标、视力要好……一项项要求她都符合,这让她很是兴奋。看到她激动的样子,父母对她说:“如果你还是坚持这个梦想的话,我们愿意支持你。”

自那以后,白响恩拼命学习,高考报志愿时,她从提前批到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全部都填了同一所学校。终于,命运没有辜负有梦想的人,她在2002年考入了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航海生涯。

白响恩入学的那年,整个专业大概有300名学生,而女生只有不到30人。

航海之路并不好走,白响恩和她的同学们首先要面对的,便是行业内对女性的偏见。在传统的航海文化中,人们觉得女性上船不吉利,就像认为打鱼的人在船上不能翻鱼一样,这鱼肚一翻,是要翻船的。

对于这种观念,白响恩不屑一顾,“我觉得太封建了,女性为什么不能上船呢?女性都能上天,还不能上船吗?”

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航海业中女性都是少之又少的。除了观念上的刻板印象,还因为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一条船上只有十到二十几个人,可船上却有诸多如撇揽、敲锈的重体力活儿,女性很难独自完成,也正因如此,船运公司往往更愿意招收男性。

白响恩不服输,“面对那些固有的偏见,我不会直接跟你顶着杠。我就默默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你认识到女生和男生是一样的,甚至女生有时候还能做到男生做不了的事。我会愿意用5年、10年,哪怕20年的时间去改变人们对一个女性的看法。”

白响恩也的确这么做了。

大学的学业十分繁重,她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中。除了理论课,她还要学习很多实操类的课程:游泳、跳水、消防、救生、医疗……“那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每天都有学不完的知识和技能。”

也正是在一节节专业的课程中,白响恩了解到,“在航海员的选拔上,男女并无差异,主要是看航海资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航海员,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航行实践,耐心与毅力缺一不可。”

“育锋”轮第一任女驾驶员

白响恩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上船是在2004年,那年她大三,在学校的校船“育锋”轮上实习。

她记得很清楚,当时是五月,天气很好,大家要去南京的码头上船。出发的前一晚,白响恩罕见地失眠了,“一直想自己有没有什么东西落了没带,怎么也睡不着,眼睛闭起来数羊,数到一万,人还清醒着。”

第二天的路程要三个多小时,一路上大家都在睡觉养精蓄锐,只有白响恩激动得眼睛都没闭一下,“我就觉得,马上到港口了、马上要上船了、马上就要开始我人生第一次航海的经历了,只要一想到离自己的船长梦更近了一步,我兴奋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刚上船的阶段,所有人都晕船,很多男生都吐得“稀里马哈”的,白响恩就是忍住不吐,“我就觉得别人晕,我一定不能晕,最起码不能在你们面前吐。”

上船前,白响恩带了一包榨菜,本是为了偶尔解馋,却没想到成了她的“秘密武器”,“每次要晕的时候,我就拿一颗榨菜放在我的舌头下面,因为它很咸、很辣,很提神,等它没有味道了,我就吐掉,再换一颗榨菜,后来我就发现榨菜带少了。”白响恩笑着回忆道。

在船上的实习就是轮换跟班,帮厨班、打扫班、卫生班、驾驶班……一条船上有许多工种,每个合格的海员都要能做到身兼数职。第一次排到驾驶班时,白响恩终于能够走进那间“神秘”的屋子,“真的进去以后,那种兴奋是不一样的。以前我见到的都是渡轮,驾驶舱很小,而‘育锋’轮的驾驶舱有整整一层,舱里都是仪器设备,亲眼看到的感觉是很震撼的。”

那天,白响恩一直站在驾驶员身边,静静地不说话,只是看驾驶员如何操作,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学。

这是白响恩第一次从驾驶台的角度看出去,舷窗外,大海无垠,一切都很平静,但她的内心是抑制不住的澎湃,“在那一刻,我就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并将继续走下去。”

2008年,白响恩研究生毕业,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她也没有放弃一线上船驾驶的实践。不久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里诞生了:申请在校船“育锋”轮独立当班,这意味着不需要教练在身边,自己开船。“相当于一个人拿到驾照后,真的开始上路开车,而不只是‘本本族’。”

当白响恩把这个想法告诉她的师傅,“育锋”轮当时的船长丁军平时,丁船长很惊讶,“她提这件事的时候,我确实有些意外,因为校船上还从来没有过女驾驶员,所以我告诉她可能还要跟校领导讨论一下。”

为此,学校多次召开安全生产会,各方反复讨论,要不要让一个女生去开船。白响恩也一次次向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她说:“我也是学校培养的,为什么不让我做驾驶员呢?如果不能让我开船,招我来干什么?”

最后,是丁船长的“护航”为白响恩争取来了这次机会。“师傅说没关系,小白在刚开始开船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看着的。学校看最专业的船长都发话了,才终于同意我去驾驶‘育锋’轮。”在白响恩心里,正是丁船长的这次支持,带她走上了更广阔的道路。

“他从来没有否认和反对(我的决定),总是鼓励我再向前一步。”可以说,丁船长就像一盏理想的灯塔,为白响恩指明了方向。

当时,“育锋”轮航线往返于江苏南京港和韩国釜山港之间,途经的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水域之一。刚开始独立当班时,面对复杂的水面情况,白响恩难免紧张,“每次我觉得困难的时候,师傅都很淡定,水面上那么多船,他竟然毫不慌乱,每个指令都叫得那么轻松。”在崇拜的同时,白响恩也下决心,要学习师傅那种镇定自若。

但在船上,白响恩有时也会被丁船长“骂”得哭鼻子。

让白响恩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被骂哭”,是在她做三副的时候,“船长要三十六个小时在驾驶台,那次师傅本来在小睡,却突然醒来叫了一个很大的舵令,我被他吓了一跳。后来才发现,如果当时他没有叫舵令,我们的船就会压到对面的航道上。”

危险过去后,丁船长很严肃地批评了白响恩,“你为什么不提前调整好船位?为什么不提前打出余量?遇到这种危险,你为什么不把我叫醒?”

白响恩觉得有点儿委屈,“那个时候我觉得他三十几个小时没有睡觉,很辛苦,不太好意思去叫醒他。”

丁船长告诉她,“船长在驾驶台的作用就是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立刻处理。在开船这件事上,没有任何借口,永远要以安全作为第一前提。”

白响恩明白,师傅的严厉都是为了让她的驾驶技术更加扎实,“我从心底感谢他的栽培,才让我有机会成为‘育锋’轮的第一任女驾驶员。”

白响恩在“育锋”轮上。受访者供图

"/>

驾驶“雪龙”号,破冰

对于白响恩而言,成为第一位驾驶“育锋”轮的女性,不仅意味着她航海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从0到1的突破。“因为在当时,哪怕你从海事大学毕业,学了航海技术专业,但是在这之前几乎没有女性真正在船上工作,更别说做驾驶员。”

没有人告诉白响恩,怎样可以成为一名女船长,整个行业里也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榜样可以让她去追寻。在她起初上船的那些年,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着前行,“真的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毕业几年后,和她一届的女同学,只剩她一个人还在坚持跑船。“从实习生做起,刚开始要在船上敲锈、油漆,然后才能做水手,再然后要去做三副,三副做满12个月后,才能够应聘去做二副。”

“我觉得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初入江湖的年轻人,每上一艘船都是进入一个新的‘门派’,每位船长都是一位新的‘宗师’,他们招式不一样,对我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在我心里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多闪光点值得我去学习。”

就这样一直在船上“修炼”了4年,白响恩迎来了她航海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驾驶“雪龙”号,穿越北冰洋。

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要乘坐“雪龙”号开展科考任务,对外招募航海志愿者,听到这个消息,28岁的白响恩立即报了名。

经过层层选拔,白响恩从三十多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接到电话通知时她正在船上工作,“那一刻被幸运砸中的眩晕感,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

丁船长想起那天,白响恩找到他,告诉他自己要上“雪龙”号,丁船长问她,“你真的想吗?”白响恩很坚定,“我想,我的梦还没有完成,我要去。”

“除了她想,她还做了,所以,她成功了。”丁船长说。

6月27日,“雪龙”号缓缓驶入大海,白响恩的极地之旅正式启航。

作为船上的二副,她主要的工作是规划“雪龙”号在极地科考中的航线,选出一条既经济又安全的线路。

巨轮一路向北,当浩瀚无垠的北冰洋出现在眼前时,白响恩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白雪茫茫的大海上,前面的冰路不断地被破开,冰的裂缝越来越长,我驾驶着万吨的轮船驰骋在冰面上,那一刻特别感动,为自己也为团队。”

在冰区航行不同于普通的海面,充满了不确定,因此对驾驶员的要求也更高,要时刻了解冰情,做出预判,控制航速,并找到一个精准的角度切入浮冰。在有些冰情复杂的区域,甚至需要几次前进、后退才能完成破冰,需要绝对的耐心和细心。“可以说,极地航行就是把生命交给未知,再有经验的船员都无法预判意外何时会来临。”白响恩说。

让白响恩终生难忘的一次意外,发生在8月30日。那天,巨轮正沿着高纬航线向极点挺进,由于作业海区冰层厚达1.5米以上,还被混有大量冰脊的冰雪覆盖,“雪龙”号在连续突破两道冰脊,冲击第三道冰脊的时候,被卡在了冰中无法动弹。

前面是厚重的冰脊,后面是不断被强大气旋吹来的碎冰,在北极的极端天气下,巨大的“雪龙”号在一望无垠的冰海里显得十分渺小。

白响恩和团队尝试了十多种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我们已经被困好几个小时,如果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方案,燃油、淡水、粮食都很快会消耗殆尽,可能所有人都会被永远留在北极。”

直到今天,提起当时的场景,白响恩仍然觉得惊险万分,“我们经过多次调整压载水,使船舶不断摇晃,才最终通过自身震动打碎了周围的海冰,脱离了险境。”

白响恩觉得,那次脱险的背后,是多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带来的冷静思考,是永不服输的“极地精神”,更是团队在出发时就有的坚定信念:开着中国船,穿越北冰洋,书写一个属于中国的“逗号”。

图源:CCTV《大国重器》节目“雪龙”号画面截图

"/>

到达北极后,有一次,白响恩去给冰面上的科考队员送水,回船的路上,脚下的冰层突然破了一个大窟窿,还来不及呼救,白响恩的右腿就陷进了冰冷彻骨的水里。

一瞬间,她感到右腿就被冻住了,变得麻木、僵硬,整个身体几乎失去知觉。

好在,身边有两位队员将她及时拉了出来。回到船里,医生告诉她,千万不能用热水去冲腿,只能等它自然地恢复体温。坐在船舱的地上,白响恩觉得右腿仿佛被一万根针扎过,也感觉到一阵阵后怕,“北冰洋当时的深度有4800米,可能一瞬间人就没了。”

那天,白响恩第一次感到面对了生与死的考验。“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危险,都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可能会很遗憾。”后来,白响恩在驾驶台上给家里写了长长的一封信,通过电子邮件“寄”给了家人。

如今再回想起和“雪龙”号共同探险的时光,白响恩仍历历在目。她不断说起“雪龙”号成功的意义:“过去赴北极的航线都是往西北走,而‘雪龙’号走的东北航线是我国首次穿越北极航道,意义非凡,亚洲的船舶如果能通过北极航道去往欧洲,可以比以往节省40%的航程,会大大减少航运成本。此外,我们带回的科考成果也为全世界共享,为北极地区的海洋地理、化学、大气等各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白响恩在“雪龙”号前。受访者供图

" data_ue_src="https://www.zgjtb.com/photo/img/2023-03/08/343559_3f1a2f9b-5625-4c5b-8520-4a5b608f25c4_zsize.jpg"/>

选择,让改变发生

有人好奇,那封在“雪龙”号上“寄”出的家书,都写了什么内容。

实际上,因为怕家人担心,白响恩并没有告诉他们自己遇到了什么,“我只想跟他们说,我今天特别想家,想你们,谢谢你们这些年对我的支持,给了我很多动力,让我能不断地去追寻梦想。希望回去以后,我能不要那么忙碌,尽量多陪陪你们,有更多时间跟你们在一起。”

在白响恩心里,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每次出海,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久,海员长时间在大海上航行,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而消解这种孤独最好的方式就是远航归来。“每当听到可以回家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激动,就是因为能够见到自己的家人了。”

每一次出海,都加足马力去突破和探索,然后在疲惫的时候,回到家人的身边。这是每一个航海人的人生,就像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母港,那是它出发和到达的地方。

“雪龙”号的母港是上海。白响恩的母港,是家。

白响恩小的时候,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她带一个小礼物,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念品代表着父亲对她的爱。现在白响恩每次跑船回来,也会给儿子带一个纪念品,“我会告诉他我这段时间为什么离开他,妈妈去做了什么。”

白响恩的儿子今年5岁,她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努力的人。因为工作繁忙,她常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都会跟儿子视频,或者记录下自己工作的场景发给他看,“我希望他能知道我在船上的工作是怎样的,这样他会觉得妈妈和他并不远。”

因此,每当白响恩远行回到家后,都能跟儿子做到“无缝对接”,孩子常常会跟她说,“妈妈我看到你爬舱了”“我看到你在驾驶台”……

白响恩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对孩子的陪伴并不是说你一直看着他、亲亲他、抱抱他,而是让他看到妈妈对工作的执着、热爱,让他知道妈妈是一个勤奋的人,这样他也会学着你去努力、去进步。”

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白响恩这样形容:不在船上,就在讲台上。

除了驾驶舱,她最爱的地方就是课堂。最多的时候,她同时带着七八门专业课。

很多人劝她少上几门,让自己轻松点,她说:“备课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倒逼自己学习。人们说医生这个行业是活到老学到老,航海也是一样。科技一直在进步,智能船、无人船的发展也在更迭,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行业的发展。对我而言,每一次备课,都是温故而知新,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方式。”

每上一条新的船,白响恩都会仔细复盘、总结经验,再把这些内容带回课堂,反哺教学。每当她讲起在海上的各种“奇遇”时,都能看到学生们眼中流露出与自己当年如出一辙的渴望和期待,那是对她最好的鼓励。

这些年,白响恩看到越来越多的女生走进航海领域,她也常常能听到有女生跟她说,“白老师,我是看到您的故事才有勇气选择这个行业的。”

白响恩觉得很欣慰也很幸运,“最初,我只想成就自己一个人的梦想,却没想到能影响这么多年轻的女性。未来,我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成就一个团队的梦想,甚至是航海业的梦想。”

在航海人、老师、科研人等不同身份间不停切换,白响恩一直在人生的航线上“破冰”前行。她相信,只要勇敢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并用行动去捍卫它,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390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