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如何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

中国交通报
2023-05-22 21:58:55

亲水栈道旁、绿草茵茵处,繁花点缀其中……5月11日至12日,第十二届“车迷有约•走进中车”活动在江苏苏州举行期间,记者体验乘坐苏州高新有轨电车2号线列车,沿途可见山清水秀。

对于不少游客来说,乘坐“水滴造型”车头、黑红色相间车身的有轨列车在城市中穿梭,也是一种时尚的游览方式,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科技发展,像有轨电车这样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日渐成为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新角色,满足城市发展和公众多元化出行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部署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根据城市规模分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按照《规划》,I型大城市应结合实际推进轨道交通主骨架网络建设,并研究利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适度加强网络覆盖,尽快形成网络化运营效益;符合条件的II型大城市结合城市交通需求,因地制宜推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

这为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带来机遇。区别于人们熟知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是指单向客运能力每小时三万人次以内的轨道交通方式。其中,中运量单向每小时可运送1万至3万人,比如轻轨、跨座式单轨、中低速磁浮系统等;低运量单向每小时可运送1万人,如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等。

而中低运量城市轨道系统具有的铺设灵活、经济适用、建设周期短等优势,也被行业认为是地铁和地面公共交通系统的有力补充,适用于一二线城市地铁线路接驳线和加密线、三四线城市中运量线路、地形复杂城市线路、规划新城区域、市中心CBD、旅游线等。

中国中车一直以来深耕轨道交通中低运量市场。在苏州中车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数字轨道胶轮电车、低地板有轨电车等中低运量产品及其生产制造流程。

据了解,近些年来,为满足各个城市不同路况、不同客流、不同地理环境等运营需求,中国中车为国内外多个城市提供了多元化的中低运量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轻轨系统、中低速磁浮系统、跨座式单轨系统、悬挂式单轨系统、自导向轨道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有轨电车系统、电子导向胶轮系统等。

各城市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服务当地城市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比如,南京、苏州、红河采取有轨电车系统,芜湖采用跨座式单轨系统,北京、深圳、成都等地则采取自导向胶轮系统(APM)。5月11日,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空轨试乘发车,给人们带来流动的“空中观景平台”。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未来技术方向

近期公布的2022金芦苇工业设计奖中,“中车浦镇造”上海临港T2线中运量自动驾驶氢动力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获得优秀产品设计奖。获奖理由中写道,“通过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虚拟导向技术、全轮转向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加持形成集美学、智能、绿色和经济为一体的好产品。”

据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总体研发部副部长张弛介绍,氢能源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城市青睐。氢能源数字轨道胶轮电车是一种以光电磁数字化导向的胶轮低地板列车。列车在行驶中充分采用数字化技术,以电磁标记为主,视觉导航和卫星导航为辅,通过车载传感器读取道路路面上连续铺设的磁钉编码信息,可实时准确定位车辆,并控制各个车轮按线路走向转动。车辆适用于城市既有道路上行驶,无需对现有马路进行改造,这将大大降低城市交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运输效率。

据介绍,新一代氢能源数字轨道胶轮电车,实现了技术上的全新升级,内部界面采用多屏融合技术,综合显示车辆控制、通信信号、视频监控等信息。同时,车辆采用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无污染以及零排放等优点,可实现150公里超长续航。

对于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张弛认为,胶轮式、储能式供电、轻量化的牵引系统、智慧化的车辆、一体化的设计是关键点。

张弛分析,相对于传统的钢轨,胶轮式噪声更低、震动更小,在路网比较密集、空间比较狭小的走行环境中,它的价值非常大。储能式供电可以大幅降低线路的供电成本,其中氢能源电池应是重点发展的技术。因为中低运量的车型承载能力相对比较低一些,车辆降低成本可以通过轻量化的牵引系统来实现,当然它的前提需要用储能式的供电。未来智慧化的车辆要能够实现自动行驶,和地面能够交互、互动,智能行车,车辆可以监测周围的情况,还有车内的人员的情况,以及智能运维。系统设计方面,以车辆为中心,开展供电、信号等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有助于提升运营品质、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落地过程要注重“匹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中国中车的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当前我国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对迟缓,国内已有超过50个城市开始编制中低运量线网建设规划,但真正落地建设项目较少,需进一步加大项目规划建设推进力度。

在推进落地的过程中,张弛认为“匹配”很重要。一是与客流需求相匹配。在前期设计研究规划阶段,如何精准预测客流,匹配丰富的车型制式。二是与道路空间相匹配。最典型的就是选择地面还是高架,如果是放在地面,就必须解决和地面既有社会车辆的路权问题;如果是高架,要考虑如何和既有的城市环境相融合,如何做好噪声、震动、沿线建筑物采光等环境评估。三是与城市规划相匹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与其他交通方式如何融合,实现共赢,而不是共伤。

责任编辑:435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