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碳耗能”向“零碳赋能”转型——基于实践的交能融合发展路径思考_每日播报

中国交通报
2025-07-24 10:44:48


【资料图】

交能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行业绿色转型,有助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不久,《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印发,提出交能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交能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发展模式的重构,应通过政策、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力,推动行业从“高碳耗能”向“零碳赋能”转型。

从被动减排到主动革新。一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如在公路沿线设置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可实现“绿电自供”,连霍高速公路甘肃段6个服务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达898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4050吨。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协同增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网络深度耦合,形成“以路载能、以能促路”的发展模式。例如:山东高速集团采用“光伏+高速公路”模式,在服务区、边坡等区域建设光伏设施,同步布局充电桩、储能系统,形成“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网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能源自给率,更通过智能微电网技术实现余电上网,创造经济价值。三是实现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如车网互动技术(V2G)使电动汽车成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参与电力调峰;虚拟电厂整合充电桩、分布式电源等资源,优化能源供需平衡。

政策引领创新突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协同。《意见》提出,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通过省级交通清洁能源规划与能源网衔接,统筹充换电网络、绿色燃料加注体系布局,从源头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浙江将交能融合纳入“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推动服务区光伏与储能系统全覆盖。二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在运输装备电动化方面,进一步推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领域率先实现新能源替代。目前,全国城市公交新能源占比已达77.6%,辽宁盘锦、江苏盐城等地更实现公交100%新能源化,已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经验,可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快交通运输公共领域电动化。在能源供给多元化方面,我国加快港口、机场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上海港已建成国内首个绿色甲醇加注全产业链,河北雄安北服务区实现光储充一体化。总结好利用好推广好这些经验做法,有利于更高效地引导各类优质资源流向交能融合领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面向未来,交能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可重点从三个方面突破。在技术方面,加快构网型储能、柔性制氢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能源系统弹性。在机制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交通碳积分、绿电交易等市场化手段落地。在标准方面,完善新能源汽车、绿色燃料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386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