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首次“一潮两船”靠泊湄洲湾斗尾作业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2日上午10时,两艘超大型油轮“凯恒”轮和“凯豪”轮趁同一潮汐通过湄洲湾进港主航道,驶抵福建省湄洲湾南岸,先后顺利靠泊湄洲湾斗尾作业区内福炼和中化两座30万吨级大型原油码头,共为泉州辖区的大型炼化企业提供超过20亿元人民币货值的原油,并在湄洲湾首次完成“一潮两船”同时进靠。
近年来,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福建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2024年货物贸易总额达1.99万亿元,其中临港工业、航运物流的发展贡献突出。更多大型炼化企业及其配套油码头的投产,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为福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活力。
在泉州临港石化产业发展早期,“一潮一船”进靠方案在确保通航安全的前提下,也能兼顾原材料供应需求,已连续17年稳定运转,但在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炼化企业对原油的需求猛增,提升港口生产效率和船舶通航效率迫在眉睫,“一潮两船”成为必然选项。
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船长330米,宽60米,主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满载吃水达20米以上,水下船体高度相当于7层楼高。庞大船体在水中的巨大惯性和给驾驶员造成的大范围视野盲区,都对船舶靠泊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不仅装载原油的货舱内充斥着大量易燃易爆的油气,一旦发生碰撞船体破损,发生原油泄漏,更是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实行“一潮两船”靠泊方案,是对港口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方方面面的多重考验。
为确保靠泊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泉州海事局、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引航站和码头业主单位等单位又一次通力配合。在提升港口服务保障方面,提前补充完善气象潮汐监测、超视距CCTV等基础设施,确保码头相关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做好港池、应急操船区域的水深扫测和维护,及时清退碍航养殖,优化通航环境。在做好应急处置准备方面,督促船方提早熟悉港口通航环境及港口特别规定,加强对船舶关键性设备检查,确保在港区常驻14艘大马力拖轮、常备的各种防污染设备设施均按要求配置到位,严格落实航前会商制度和应急保障措施。
更优良的水深条件、更清爽的通航环境、更充足的大马力拖轮资源、更先进的水上交通组织管理水平,都使得千年古港换发出新的光彩。“一潮两船” 不仅仅是进靠方式的改变,也是泉州海事局等相关部门有效监管和服务保障取得的又一成果,更是福建省大型港口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的缩影。
“一潮两船、同潮同进”。泉州作为国家确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先行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泉州海事局未来将继续发扬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优秀传统,在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中,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中,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起而行之、勇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