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三月天,春花烂漫绽新颜”,春意盎然中,融通高中迎来了双语教研课。为了给老师们一个互动交流、探讨、展示的平台,在教与学反思与调整的间歇,借助教研活动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打造高效课堂,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融通高中于三月份开启了面向全校的双语教研课,课程精彩纷呈。本期,我们来分享语言组四位老师的精彩教研内容!
融通高中语言组聚集了一支扎实肯干、又极具包容性的教师队伍。老师们经验丰富,无惧付出:一边在脚踏实地带领学生提升英语能力,提高成绩;一边仰望星空,用包容和相互学习的心态,吸收广泛的人文知识。他们关心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与每一次师生互动中践行融通高中“全人教育”的理念。
杨颖老师本节英语课结合了听说文本,围绕洱海碧水蓝天青山美景的描述展开。朝霞,日出,海鸥,雪山,美不胜收。杨老师首先以小测的形式导入课程,让学生通过形容词/复合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搭配描述分别猜出了不同的地名,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形容词本身的修饰功能,复合形容词的构成和用法。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点,杨老师展示了教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表达,旨在进一步升华学生在英语语言中对景点描述的表达和使用。最后,杨老师带领学生结合考评完成了口语的操练,并引导学生带着听力目标完成了洱海一文的泛听,及相关问题的作答,例如洱海中“洱”字命名的由来,“洱海景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
【资料图】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杨老师的课程打破了“教师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展现形式较为丰富,有干货输出的同时,也有较多贴合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来展开知识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感较强,教学手势和教具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任凤霞老师本节听说课以科技为话题,以ESL口语考试为载体,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科技的影响。首先大家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谈及科技一定会想到的一些词汇或话题:网络、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等。接着大家就如何直接回答科技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探讨:你不能离开的科技产品,使用科技产品需要的技能,你眼中最伟大的科技,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利弊和科技是否会破坏公众的隐私。针对这些问题的直接回答,大家一起从听力材料中提取了一些有用的表达。最后,每位同学与搭档一起,尝试展开自己的答案,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和有说服力。同学们自发摸索后,大家一起得出“解释说明、补充因果、加入个人经历是非常有效的增加口语内容量的方法”的结论。
本次听说课,同学们积累了与科技相关的表达,认真思考了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也实践了如何让自己在口语对话中的表述更丰富。
黄妹老师与任凤霞老师的听说课属于同课异构课。黄老师的课首先通过听力记笔记练习、配对练习记录关于科技的五个问题的关键词:你不能离开的科技产品,使用科技产品需要的技能,你眼中最伟大的科技,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利弊和科技是否会破坏公众的隐私,强调在准备口语话题过程中,我们应该要习惯记录好的观点和表达。其次,通过分析听力文本,提炼出在回答假设性问题时,如何在口语中运用虚拟语气;在表达观点时,如何加入介绍性词组表达观点,同时提高口语的流利度。最后通过小组练习,每组同学分别练习如何把虚拟语气和介绍性词组运用到实际口语表达中。小组展示环节,老师及时点评,提醒这堂课的重点以及下一组要避免上一组没有注意的问题。
整堂口语课学生很活跃,针对不同问题有自己的原创回答。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意识地学以致用,准确运用一些高级语法,提高口语整体表达。课堂节奏紧凑,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效果明显。
马春兰老师执教的中文课《冬夜》,“我以为你未曾改变,却不知你早已妥协”,“生活与精神的碰撞”,“理想照不进现实的无奈”,“想出国和想回国的矛盾”……这个年纪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文章的诸多内涵。马老师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文章内容,老师启发式引导,学生则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后,马老师让学生对比北大“励志社”成员的过往和现状,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章中的反讽与对比,再通过写作背景介绍,特定语段分析,对比语段等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领悟白先勇先生惆怅的叙述中饱含的对人性与人生的思考。
课堂结尾,马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理想精神都已枯萎,现实物质决定一切,难道这样一个冬夜,将会是永久的冬夜吗?引导学生要保留了一点暖,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怀谅解,以及对过去理想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落实中文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诗意春天“话”教研,勤耕不辍促发展。我们始终相信:“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后续精彩课堂还会持续推进,让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