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哪儿里?六尺巷是怎么来的?

城市科技网
2023-05-08 10:12:45

六尺巷位于哪儿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首《六尺巷》歌曲,带有浓郁的中国风味道,把中华民族的家教民风诠释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走进安徽桐城六尺巷,感受一下古老的中华文化。

01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68号,处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宰相府内。全长100米、宽2米。

六尺巷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为国家3A级景区,主要景点有:懿德流芳牌坊、太湖石、六尺巷、礼让牌坊等。

02六尺巷的启发

素有“七省通衢”之称的桐城,虽为安徽的县级市,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六尺巷的典故,更是让其美名远扬。

六尺巷得名源于康熙朝宰辅张英的故事。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深受桐城文化影响的张英,一首让墙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道出了包容、礼让精神。

古人正能量满满的行动,创造了一条六尺巷,这也给我们以启发——和字,贯穿中华五千年文化历程,包容与礼让便全藏于其中。

巷子入口处的“懿德流芳”牌坊:

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穿过牌坊,照壁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

六尺巷:巷内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的香樟树,让人感受到文化厚重。

巷子出口处的“礼让”牌坊:

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和是一种文化积淀,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字哲学充盈了巷子,巷子已不只六尺宽度,那是人生处世的胸怀与气度。

和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发挥着它的无与伦比的作用。无论是在家的层面,还是在国的层面,都成为一种文化品牌。

时至今日,“六尺巷”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谐礼让的传统文化;它也成为解决矛盾的范本——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正如唐家璇对其评价: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六尺巷,这里面包含的人生修养的隐喻,值得我们去那里走一走,感受一下古老中国文化。

安徽桐城六尺巷,不知你是否走过?

六尺巷故事的由是什么?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遂交给来人,命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由此而来。

六尺巷是怎么来的?

六尺巷的典故是康熙年间,关于一场邻里之间的土地纷争。

民间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相传这是康熙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人来信,信中说家乡有一吴姓邻居,家里修房盖瓦要占用两家之间的缝隙之地。双方一个是高官一个是望族,都寸土不让,闹到了衙门,县官也不好左右偏袒,于是家人写信要朝里的大官为自己撑腰作主。

大学士张英的格局就是不一样啊,大笔一挥,点醒了家人,立即退让三尺。而望族吴姓也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的典故告诉我们:

心胸开阔,恭谦礼让是一种美德,俗话说得好,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今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六尺巷,已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要让和睦谦让的美德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446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