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中国骄傲丨南海千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 我国深海考古取得世界级重大发现

华夏经纬网
2023-06-02 16:17:35

【导语】近日,一场由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让世界的目光聚集到南海: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调查团队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分别为明代正德和弘治年间遗物,两处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资料图片)

在刚刚过去的5月,国家文物局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南海千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深海考古迅速起步,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4月、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西沙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若干沉船和遗物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图源:新华网)

两处古代沉船遗址的“露面”源于去年的考古调查。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调查团队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其中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达3米多,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

根据前期考古勘探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物主要有青花、青釉、绿釉、白釉、珐华彩等陶瓷器。器形为碗、盘、罐、瓶、杯等,属于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口器物。

另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初步加工。通过对提取的一件原木木材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柿树科柿树属。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

根据我国古代相关文献记载,木料、香料、沉香等均在进口的物品名录中,结合造船及航海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造船的主料,如龙骨等关键部位用料多为外国进口,综合研判二号沉船发现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上发现的原木。(图源:新华网)

此次深海考古发现的两艘沉船,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说,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作出如此评价,这一重大发现证实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

5月21日,完成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抵达三亚。(图源:新华网)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调查方案,开展已提取文物的保护修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用1年左右时间,分3个阶段实施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在考古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其中第一阶段将从5月20日持续至6月上旬,使用载人潜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对沉船遗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计划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实施。

5月2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深海考古队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由钛合金打造的测绘基点,四面分别刻印着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及上述三家单位的标志,是中国第一个深海沉船考古测绘基点。

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图源:新华网)

此次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由深潜器搭载布放于海床表面。布放完成后,研究人员能够借助长基线定位系统对永久基点进行位置标定,为对古代沉船开展精准考古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彰显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指出,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

据介绍,我国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开展。这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科技助力深海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深海考古不同于陆地考古,具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受深潜技术限制,过往我国水下考古多集中在水深50米以内的水域,作业方式主要以水肺潜水为主。但当水深突破50米乃至百米时,水肺潜水的作业难度便大大增加,工作效率骤减。要向深海挺进,必须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

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自主设计的首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随后,国产化率达95%的“深海勇士”号将我国深海装备建设推向功能化、谱系化,大大降低了深潜成本。“奋斗者”号在2020年成功坐底万米深度的马里亚纳海沟,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的全海深深潜能力。

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考古作业。(图源:国家文物局)

此次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过程,是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一次完美融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别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去年12月的第499和500潜次发现的,下潜位置的选择是基于前期无人潜水器声学探测发现的海底异常点。采用无人潜水器大范围扫测和载人潜水器水下查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提高了水下探测的效率和发现的概率,除了这次发现的两处重要沉船,近两年也陆续在中国南海发现了多处文物聚集点和近现代沉船等。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介绍,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水下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在平台装备方面,我国已具备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如“蛟龙”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均具有较强的深海作业能力,实现了低成本高频次常态化和业务化运维。在高精度的潜载探测设备方面,国产声学载荷如测深侧扫、成像声呐等已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光学、磁学探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开展深海考古提供了关键技术装备支撑。

“本次考古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举例说,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此外,新型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装置等多项专用技术装备的使用,将对水下考古技术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来针对两处沉船的深海考古,我们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ROV(水下机器人)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种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说。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海域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相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中国深海考古的常态化进行,中国将对世界宣布更多更重要的发现。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新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国家文物局)

责任编辑:459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