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围湖造田现象?
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围湖造田,是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的事。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都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土里还有新鲜的螺蛳壳。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提出“大跃进”,湖南省对洞庭湖围湖造田进入一个高峰期。大批农民迁移到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建立了许多大坝,围堵洞庭湖湖水,使得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
各个时期原因有不同,但主要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粮食供不应求,因而大量开垦、围湖造田,以解决粮食危机。
围湖造田有哪些利和弊?
利:增加土地面积,对于缺少田地的地方,为农民创造了新的耕地和新的居驻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生产资料,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新的基础条件。
弊:首先,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其次,围湖造田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
围湖造田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高于相同气候去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稳定性较差。
大量的围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就是个例子,解放以后长江中游大量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原来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迅速下降。其他淡水湖的面积也迅速减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着接纳长江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