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峁入村,豁然开朗。一栋栋两层小别墅,白墙灰瓦,整齐矗立。山坡上,一排排日光节能温室大棚顺势排开,在黄土梁峁之间格外亮眼。这里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榆岭窊村。
(资料图片)
绿油油的茴子白、刚结出小黄花的西葫芦、枝蔓上的麒麟西瓜……步入大棚,暖意融融。60岁的村民张如英正忙着给辣椒苗去掉多余的枝叶,把吊着的细绳一圈圈绕在藤蔓上,“这是打杈和吊蔓,能让辣椒苗长得更高更挺,营养更集中。”
通过在大棚务工与土地流转,张如英家每年收入近10万元。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张如英等村民们都会提到村广场上的一座人才公寓,“那是帮我们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最强大脑’。”公寓里居住着村里引进的十几名农业技能人才和20多名大学生。
以前的榆岭窊村,田薄地瘠,是个典型的偏远穷山村。后来,经村党支部动员,在外办企业的“能人”张福田回村,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修路打井、整沟造地、建渠兴水、发展产业。
早些年,村里养过羊、种过梨,可要么缺少气候条件、要么缺少技术,成效不大。请教专家后,张福田决定利用光照长、无污染的优势,发展有机农业。随后,村干部带头投资,成立了丰禾农场,开展村企合作,并着手组建技术团队。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村里通过引进人才、与科研院校合作,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一系列大棚种植技术难题。2019年,村里建起人才公寓,并通过优化职业成长路径、提高奖补激励等措施,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今年31岁的杨艳红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已在村里工作了3年,工作内容主要是技术研究与管理,并指导村民开展大棚作业。“专业对口,待遇和升职空间也不错。”杨艳红告诉记者,看到技术改良后的增产成果,很有成就感。
如今的榆岭窊村,四季都有瓜果,由技术员、助理技术员、务工农民组成的各个小组,对育苗栽种、水肥管理、温度控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保证果蔬生产品质。通过冷链物流,晚上在地里摘下的果蔬,第二天中午就能出现在北京市民的餐桌上。
随着人才队伍的稳定,村里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除69座大棚外,还有有机蛋鸡养殖、海红果树基地、观光旅游等产业,逐渐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业态模式,创造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2022年,榆岭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万元。
下一步,榆岭窊村计划集中部分土地建设高山精准灌溉有机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技术员们正忙着改进技术,我可能也要留在公寓就地过年,毕竟大棚不能缺人。”杨艳红说罢,又赶去大棚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