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 题:汉文如何成为东亚世界文明交流的舟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专访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著名汉学家金文京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吕少威
东亚各国曾在历史上共享过相似文化,而汉字恰是其中的精髓所在。以至于过去东亚各国商贾使节,可在语言互不通的情况下,凭一纸一笔传情达意。而与此同时,东亚世界看似“同文”,却又和而不同,各国有不同的精彩生发。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著名汉学家金文京长期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近年来关注东亚汉字文化圈交流史。汉文如何成为东亚世界文化交流的舟楫?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金文京教授,探讨东亚汉字文化圈交流史可为今天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提供何种借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在汉学领域深耕多年,成果颇丰,能否介绍下,您是在何种机缘下关注汉字与东亚文化交流关系的?
金文京:我是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从小就关心母国的历史、文化,但我小时候,身边没有太多韩国相关书籍,倒是有不少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书。因此,我开始阅读这些书,对中国产生兴趣,其中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到后来念大学选了中文系。直至20世纪末期,我经常去中国开会,观察到很多学者关心东亚文化交流问题,也有人提议我做这方面的研究,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卷入了这一风潮中。
韩国大邱民众张贴春联。Yonhap News Agency/视觉中国 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东亚世界,汉字于文化交流而言,发挥着何种作用?
金文京:汉字虽然是中国的文字,长期以来,近邻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都使用汉字,以至汉字的典籍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不管是儒家还是佛教,早已成为地域的共识,汉文也一直是地域的共同语言,就过去的东亚文化交流而言,汉字是唯一能够藉以交流的文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中不足的是,汉字在各国之间发音不同,汉籍的阅读方法也有异,因此,各国文化交流只停留在阅读书籍、理解文章,很少有直接的人际交流,或有人际交流,也只能笔谈,很难实现真正的交谈。
越南河内仙福寺。视觉中国 供图
中新社记者:何谓东亚汉字文化圈?
金文京:过去使用过汉字的国家地域就叫汉字文化圈,主要指中国、越南、朝鲜、琉球、日本,是日本学者河野一郎先生首倡的名称。但圈内各国对汉字的看法不一,中国近邻国家虽然使用汉字,但读法、写法等和中文大不相同。围绕汉字的不同文化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观、国家观乃至世界观。
2018年,日本大阪,上宮高等学校的学生在书法比赛中书写汉字“猛夏袭来”以描述当年日本酷暑。Kyodo News/视觉中国 供图
中新社记者:东亚汉字文化圈交流史可为今天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提供何种借鉴?
金文京: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交流已有几达两千年的历史,且从未间断过,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史中罕有其匹。其中自有当前世界可以借鉴之处,譬如通过交流如何达成彼此共识,避开危机等等。可是各地古已有之的文化圈包括东亚汉字文化圈,目前都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外则是全球化的洪流(语言上是英语化),内则是民族主义的狂澜。例如,几年前,地跨欧亚的国家Georgia把国家名称的发音由格鲁吉亚改为英文发音的乔治亚;去年,土耳其向联合国申请要将国家名称由英文的Turkey改为本国语言的Türkiye。Georgia改为英语发音是全球化的导向,土耳其改为本国名称则为民族主义的发露。这两大潮流时而冲突时而合流,于是乎对当前世界构成重大压力。韩国一直主张固有名词应用本国发音的“固有名词原地发音主义”,也可视为这两大潮流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因为一方面是要解构汉字文化圈的旧习惯,适应全球原则;另一方面要尊重当地发音,无外乎是基于民族主义。
2013年拍摄的韩国首尔光化门。郑劭淳 摄
提到东亚固有名词的发音问题,各国有各自主张,新的规则也在悄然形成。但当今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关心度似乎很低,希望中国人进一步提高关切,多了解目前在韩国、日本所发生的情况。语言的演变即使是随意的,不可控制的,然而知与不知之间还是有重大的差别。如果放任现况,毫不关心,在毫无共识的情况之下,各走各路,将来说不定会碰到一片混乱、极为尴尬的局面。这个问题目前还在进展中,各种不同、互为矛盾的现象同时并起。我们可以说是正站在歧路上,但要选择可行的路,最好与同行人互相探讨,且回头看看过来的路是怎样的。鉴于以上种种,我们不得不建构新的交流模式,须要回顾过去历史,反思以往,展望未来。
受访者简介:
金文京,195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韩国籍,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现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三国志演义的世界》《三国志的世界》等,合编《邯郸梦记校注》《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凭借《汉文与东亚世界》(岩波书店,2010)获得2011年角川财团学艺赏,其中文著作《汉文与东亚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22)近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