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点评!供热领域需直面高碳排放难题

中国能源报
2023-02-23 12:01:59

供热领域碳减排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图为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


(相关资料图)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2年北京试点碳市场核查工作质量评估情况,发现部分核查机构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核算边界识别有误。其中,4家机构的核查排放量与被核查排放单位的实际排放量差异超过1000吨,占比超过该单位排放量的10%。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典型问题中,有3个均涉及供热领域。具体包括,对某热力企业进行核查时,未识别出企业漏报的2021年新增项目供暖产生的碳排放量;对某学校进行核查时,将该学校向非重点碳排放单位转供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扣减;对某热力公司进行核查时,将移动设施碳排放量纳入了核算边界。对此,已组织修改重报并展开自查。 事实上,除了排放核查问题,供热领域碳减排还面临着更多挑战。在“双碳”目标下,一系列考验值得关注。

一个采暖季排放约10亿吨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撰写的《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在建筑运行期间,热力碳排放比例维持在21%-24%,且比例呈每年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2%。由于冬季采暖刚性需求不可避免带来更多能源消耗,北方城市区域人均建筑碳排放接近南方城市的2倍。

“这首先是由热源结构决定的。”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授付林告诉记者,在北方集中供暖区域,供热主要来自燃煤、燃气锅炉及热电联产产生的热力,其中70%以上的一次能源消耗仍是以煤为主。在农村地区,近年通过清洁取暖改造虽然取代了相当一部分散煤,同时却也伴随着散煤复烧、改而不用等情况,无形中加大了排放的不确定性。

国家清洁取暖专家组组长赵文瑛用数据进一步证实,供热领域碳排放现状不容忽视——截至2021年底,北方地区总采暖建筑面积约212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农村地区分别为141亿平方米、71亿平方米,排放的规模底数大。从热源分类来看,电供暖占比不足10%,以地热、生物质供热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热利用占比更小,仅可作为补充。在北方城镇地区,单位面积实际供暖能耗约10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像在东北三省城镇,基本是以清洁燃煤集中供暖为主,占比高达96%左右,远远高于北方平均水平。”赵文瑛坦言,在整个北方地区,采暖季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数约在10亿吨,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什么概念?采暖几个月时间,碳排放与整个交通行业排放水平相当,这是非常大的数字。要实现‘双碳’目标,供热行业必须解决绿色低碳发展问题。”

涉及多方关系、多个环节

减排目标和规划怎么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怎么选?记者了解到,减排重要性已引起供热行业的广泛关注。但在实践中,挑战与困惑依然不少。

华电北燃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继2021年参与北京碳市场履约后,该公司又于2022年作为重点排放单位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为此,我们每月都会计算上月碳排放情况并试算碳配额,如果超过指标,下月及时采取调整措施。比如,通过对各班组当月小指标统计评比,引导运行人员对机组展开精细调整等,想方设法进行节能降碳。但说实话,不是没有困难。”

该人士举例,主管部门要求企业采用具有中国计量认证资质,或经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检测机构,来检测单位热值碳含量、元素碳含量等关键指标。但目前,北京并没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导致企业开展实际工作比较困难。

“其实不止是统计核算一个环节。全行业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目前还是偏粗放了,相关标准水平亟待提升。”赵文瑛坦言,仅在用户一侧,离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有不小差距。“同一栋楼、不同位置,供热温度难免存在差异,比如中间住户觉得温度刚好,边户、顶层还会嫌冷。对供热公司而言,投诉率是重要考核指标,为减少用户投诉,大多采取加大供热量等简单方式,而不是真正按需供应。大水漫灌式的用能方式,必然增加能耗与排放。”

一位来自住建系统的专家还告诉记者,从技术层面出发,节能降碳并不是难事。但因供热涉及民生、政府等多方关系,涵盖热源、热网及末端用户等多个环节,供热企业往往比较谨慎。“直到目前,供热行业还没有自己的‘双碳’规划,也没有针对减碳工作提出具体指标,行动缺乏顶层指引。”

从点滴挖掘节能减碳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先试先行,目前已主动展开探索。

“ 我们属于热电联产机组,通过改造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相当于提高能效、减少排放。 ”华电北燃负责人表示,高品质的热能用于发电、低品质的热能用于供热,相比热电分产方式,全年可节约能源15%以上。“ 为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我们还根据负荷情况,对各类设备及时调整 ,对典型情况做出详细规定,提高设备负荷率,从一点一滴挖掘节能减碳潜力。到2024年,争取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0.83%。”

还有企业直接从热源入手改造。据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山东海阳,国内最大核能供热项目——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已完成的三个供暖季累计提供清洁热量258.2万吉焦,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在已覆盖5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的基础上,“暖核一号”三期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正在推进,计划于2023年底前投运,年供热能力可达970万吉焦,供热区域可达青烟威地区,满足100万居民供暖需求,同时可替代原煤消耗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

“把节能降碳一项工作做好,‘十四五’期间全行业有望降低20%以上的碳排放。”在赵文瑛看来,推行智慧供热是重要途径。“简单说,就是以供热信息化和自动化为基础,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在热源侧推广多能互补系统,在热网侧推行系统节能降碳改造,在用户侧提高建筑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上述专家提出,以煤为主的热源结构究竟改成什么,具体路径仍不明确。“ 这样的大规模、大面积改造,一动就是大动,后期再想弥补很费劲 。而地热、生物质等低碳供暖方式,并不是在每个地区都适用,对此还需结合资源禀赋、实际条件等因地制宜。”

文 | 本报记者 朱妍

End

见习编辑 | 李泽民

责任编辑:229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