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白鹿洞书院忆书声

文旅中国
2023-06-20 14:22:37

日前,从风靡一时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到学生组队吟诵《滕王阁序》等诗词,再到江西省推出的“全球学子嘉游赣·大美江西发现之旅”全省旅游宣传推广活动,五湖四海的青年会聚江西、激扬青春。而在千百年前的江西庐山,也聚集着这样一群群风华正茂的学子。

素有“诗山”之称的庐山,除了“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自然美景,还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深受文人墨客青睐。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是庐山浩如星辰的人文景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正出自江西籍唐代诗人王贞白的诗作《白鹿洞二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准则和后世书院的标准,在世界教育史上亦有重要影响。


【资料图】

白鹿洞书院 九江市文广新旅局 供图

沿着庐山五老峰南行10公里左右,青绿的山麓在一处钟灵毓秀之地汇成环状,傍山而建的白鹿洞书院便在此处。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迂回流至白鹿洞前,也将三山环合的书院点缀得别具一格。白墙黛瓦的楼阁庭院沿着清澈的溪水自西向东串联而筑,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若隐若现,尽显清雅淡泊之气。

白鹿洞书院名字的由来可追溯至唐朝,传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建台,号为“白鹿洞”。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开元四年(716年),隐居庐山的文人在此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与金陵国子监齐名,这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各地兴修书院,庐山国学改名为白鹿洞书院,规模逐渐扩大。

让白鹿洞书院享誉中外的伯乐则是朱熹。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时年48岁的朱熹站在战乱后残垣断墙、杂草丛生的书院前,感慨万千,遂上书重修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苦心经营。他整合禅林清规和儒家教育思想,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倡导“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得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济济焉,彬彬焉”。此办学模式也为后世效仿,并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因而有着“四海第一书院”之称。

夏游白鹿洞 曾博文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白鹿洞书院高度重视,开展全面修缮。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白鹿洞书院是其中的重要景区。如今,白鹿洞书院开展国学游、中国传统文化游等项目,还与全国多所书院和高校合作,举办讲座等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跨过白鹿洞书院的双层飞檐大门,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5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优雅古朴,蔚为壮观。

与雅致环境辉映成趣的,是书院内俯仰即拾的文字印记和人文景观。这些楹联、碑刻、摩崖石刻与“结绳记事”一样,是我们现在能够触摸和感知古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其中,大量的楹联映照着读书人的志趣,例如白鹿书院厢柱上的诗联,西廊柱联为“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为“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朱子祠的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块。其中有朱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名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庄重遒劲,矫若游龙。此外,白鹿洞书院还保留着约60方摩崖石刻,内容以励志、写景、记事等为主,书法精美,立意高远,让我们至今仍可以其为媒,与古人对话。

俯瞰白鹿洞书院 曾博文 摄

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是书院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枕流桥之堍,朱熹题刻的“白鹿洞”三字。在书院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文人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像这样颇具书法范本意蕴的题刻还有很多,例如:明正德年间的题刻“仰思”,一展“馆阁体”真容;南宋嘉定年间,精通“复斋体”的陈宓的两处楷书题刻——勘书台下的“圣泽之泉”与流芳桥侧石壁上的“流芳”,更是于平正中见险绝、规矩中见飘逸;明代嘉靖年间,九江知府何迁所作的“闻泉”与清代咸丰年间彭玉麟所作的“清泉漱玉”,跌宕自如、古趣雄健,堪称草书典范……斗转星移,历经千年的白鹿洞书院,建筑本体在历史的烟尘里几经兴衰,而这些石刻作为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住风雨的侵蚀、战火的洗礼流传至今,默默传递着许多文献资料所阙载的信息。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璀璨,与根深源远的书院文化以及书院培育出的人才是分不开的。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标志着书院教育模式的成熟。史料记载,自唐至宋,江西书院达1071所,位居全国第一。自宋至清,江西共有进士10553名,其中宋代5490名。从两宋的“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到明代的“朝士半江西”,尽显江西“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的魅力与光华。

放眼全国,到清代末年,全国有名可查的书院达3868所,书院制度普及中华大地。我国的书院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主张培养独立的人文精神,提倡学术创新,反对死守章句陈词,营造出百家争鸣的文化风气,不断书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传奇。

站在白鹿洞书院中,一位位曾经在这里读书讲学的先贤闪过脑海:颜真卿、周敦颐、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阳明……这些彪炳史册的名字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如今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古今相承,生动讲述着中华儿女的风骨气韵、诠释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20日8版)

责编:朱立彩

责任编辑:247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