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洋务运动” 独家

中国国家历史
2023-07-04 17:58:59

奥斯曼帝国的“洋务运动”

全文共3630字 | 阅读需8分钟

19世纪中后期,正当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洋务运动之时,远在万里之遥的奥斯曼帝国也在进行着一场类似的“洋务运动”,这便是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尔·梅吉德(1839-1861)发起的坦齐马特改革(坦齐马特,即突厥语“改革”之意)。

坦齐马特改革从1839年开始到1876年被迫终止,前后历经近四十年,其全面覆盖了法律、外交、教育、财政、军事、行政等领域,甚至还推动了帝国的立宪改革,其深度和力度是晚清的洋务运动所不能及的,对整个奥斯曼帝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资料图)

土耳其版洋务运动

但是,这场改革最后并没有拯救奥斯曼帝国。在1876年以后的帝国依然是一个孱弱地封建国家,奥斯曼苏丹的统治也在不久之后走向终结。坦齐马特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但终究没有实现帝国的富强,因此,这场改革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那为何坦齐马特改革最后会失败呢?

危机中的奥斯曼帝国

在公元13世纪,奥斯曼人还只是散居于安纳托利亚地区,力量弱小而饱受欺凌。到14-15世纪,奥斯曼人逐渐崛起,他们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帝国

然而自苏丹苏莱曼一世死后,奥斯曼帝国便开始走下坡路,沙俄的崛起让帝国的颓势愈演愈烈:在18世纪两次土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面对攻势凌厉的沙俄,丝毫没有半点招架之力,战后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将黑海北岸土地划归沙俄。与此同时。英法等国也丝毫不掩饰其对奥斯曼帝国的野心。至此,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外部威胁

横屏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的一代枭雄

在列强步步紧逼之时,来自内部的挑战也十分严重: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埃及行省在默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下日益强盛,并开始挑战苏丹的权威。1832年,埃及新军入侵叙利亚,初战告捷。同年5月27日,埃军攻占阿卡,6月15日夺取大马士革,7月16日进占阿勒坡.土耳其军队连战失利,埃军却势如破竹,直下安纳托利亚,夺取科尼亚并进逼仅距君士坦丁堡约80公里的布尔萨。在奥斯曼帝国请求下,1833年2月20日,沙俄舰队和1.8万人的部队驶抵伊斯坦布尔,在沙俄的强势介入下,埃及方才停止了进攻。

沙俄舰队和1.8万人的部队驶抵伊斯坦布尔,在沙俄的强势介入下,埃及方才停止了进攻

第一次土埃战争的惨败,让奥斯曼帝国威严扫地,中央的权力加速衰落,国内的动荡也逐渐加剧。奥斯曼帝国本就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虽然以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占多数,但境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随着奥斯曼帝国中央控制力的下降,其境内宗教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的独立趋势已经无法扭转,帝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困局

伴随着军事和政治的危机,帝国的经济形势也同样危机四伏。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帝国处于东西方交汇处的优势不复存在,经济制度的落后又让这种劣势愈加明显。随着欧洲商品的对外输出,奥斯曼帝国经济形势严峻,整个帝国的经济最终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在帝国危机四伏之时,改革最终被提上议程。

步履维艰的坦齐马特改革

1839年,在新任苏丹阿卜杜尔·梅吉德继位不久,奥斯曼帝国便向埃及宣战。孰料,奥斯曼陆海两路大军均出师不利。当年6月,进攻叙利亚的土耳其部队在尼济普战役中,4万主力全军覆没;进入地中海的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则临阵叛变,向埃及人投降。在埃及的攻势之下,奥斯曼帝国濒临亡国

其实,早在1823年的希腊独立战争中,奥斯曼就被埃及新军打败过,这一次是属于是旧戏新演了

此时,为获得列强的支持,阿卜杜尔·麦吉德迅速通过《花厅御诏》,正式拉开了坦齐马特改革的序幕,苏丹试图通过改革来证明帝国的进步是值得挽救的

《花厅御诏》由序言、基本条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为:保障帝国境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人的荣誉和尊严;正确分配和征收税收;实施正确的征兵方法并确定服役期限;废除没收财产的做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便是坦齐马特第一阶段的改革。

坦齐马特改革开始之后,苏丹果然赢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而且,西方列强也不愿看到埃及的崛起而影响到自己的利益。1840年7月,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开始出面干涉。同年9-11月,英奥联合舰队切断了埃军的海上交通线,英军炮轰并占领贝鲁特和阿卡要塞,打败埃及在叙利亚的驻军。当亚历山大港受到威胁时,自知无法击退联军的埃及帕厦阿里被迫归还投降的土耳其舰队,宣布臣服苏丹,恢复定期纳贡,并同意裁减军队和撤出叙利亚。1841年2月,埃军从叙利亚撤军,奥斯曼帝国摆脱了灭亡的威胁。

被切断海上补给线的的埃及新军被迫退军

第二次埃土战争结束后,坦齐马特改革进度也明显加快,最高司法委员会成为了改革的中心机构,并开始拟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废除了带有诸多弊端的包税制。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以法国的法典为蓝本的新式法律。1847年,在法庭系统中更是确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

当庭绞死贪官污吏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为维护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两国与奥斯曼帝国结盟,共同对付俄国在近东的扩张。此后,英国人以盟军的身份大批来到伊斯坦布尔,英法在土耳其的势力随之日益增加,并深深影响了坦齐马特第二阶段的改革。

1856年2月18日,苏丹阿卜杜尔·梅吉德发出诏令,诏令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再次肯定《花厅御诏》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有关保障生命、财产、名誉等部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臣民在担任公职、教育、司法管理、纳税和服兵役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保证宗教和信仰自由;广泛的经济振兴计划,宣布要建立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改革货币和财政体制,设立用于增加国家物质财富来源的基金,修建道路和河道; “消除商业和农业发展的一切障碍”,利用欧洲的科学、艺术和资本;进一步推行司法改革,许诺建立混合法庭,修订商法、刑法法典,改革监狱;准许外国人购买和出售不动产。

今天去伊斯坦布尔依然能参观当时的托普卡帕皇宫,玫瑰园广场

改革诏令虽名义上是由最高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但其真正的作者是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大使。第二阶段的改革无疑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了第一阶段改革,但它是在外部压力下的产物,但成效却微乎其微。虽然在之后帝国也颁布了土地法(1858)、新刑法(1858)、海运法(1863)、省区法(1864)和新民法(1870)等,但它们的实践意义并不大。

但总的来看,坦齐马特时期改革也是卓有成效的,帝国充实了基层官吏和扩大了军队的规模,同时改进和优化了各项新式技术,随着改革的稳步推进,帝国改革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领域取得进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帝国中央的权威,并大大促进了奥斯曼帝国的近代化。同时,奥斯曼帝国在现代化制度设计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1876年5月,新奥斯曼党人通过宫廷政变废黜苏丹阿卜杜尔·阿齐兹(1861-1876),并迫使新苏丹同意制宪,并于同年12月颁布《奥斯曼帝国宪法》,该宪法内容深受西方宪法的影响,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结束了坦齐马特时期,改革也随即被终止。

新苏丹被迫同意制宪

坦齐马特改革为何会失败?

虽然坦齐马特改革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并大大促进了帝国的近代化,但帝国的政体在这一时期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封建专制统治依然在内部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改革的最终的结局。

首先,改革虽然加强了帝国中央的权威,但是帝国在某些环节上却变的松散了:在埃及,阿里家族通过第二次土埃战争取得了在埃及的世袭统治;在黎巴嫩地区,由于法国的干涉,黎巴嫩建立自治政府;在也门,帝国的控制也日渐困难。在突尼斯,地方官员的效忠也只是为了摆脱法国控制的威胁;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则取得完全的独立…在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时代,坦齐马特改革的民族政策也是无济于事的,帝国的动荡也只会愈演愈烈。

且改革形成的军队开始尾大不掉,后来灭亡奥斯曼的也正是这些心怀不满的,眼界更加开阔的新式军官

还有就是坦齐马特改革的初衷是维护苏丹的专制统治,并不是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改革的启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来自列强的压力,它主要是为了回应西方列强的试探性挑战,以及对统治集团利益所构成的威胁,而不是为了缓解长期的封建统治所造成的社会压力和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因此,改革是功利性的,而不是制度性的,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而不是去学习西方文明的社会制度。因此,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坦齐马特改革虽然大大促进了帝国的近代化,但是本就弱小的民族产业在改革之后却愈加受到来自列强的摧残。在列强的商品充斥着帝国境内的每一个角落之时,奥斯曼的传统产业也就摆脱不了崩溃的局面,这也意味着帝国旧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原有的统治秩序被颠覆。经济社会的动荡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充满着危。

当时的伊斯坦布尔因为改革变得更加繁荣

虽然坦齐马特改革的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晚清的洋务运动所不能及的,但是两者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救运动。因此,即使坦齐马特改革在1876年以后还能持续下去,它也不能拯救江河日下的奥斯曼帝国。

制图听风者 配图大尾巴熊 策划傲慢的上校

作者潘文肖 地缘谷成员 近代史爱好者

参考资料:奥斯曼帝国的坦齐马特运动探析(1839-1876).赵悦;略论奥斯曼帝国的西化改革.姜明新

责任编辑:498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