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时近5个月筹备的“天津医科大学-红日药业 医药科技成果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落地。这是由双一流大学携手医药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的“产学研用”生物医药创新平台。
该中心将成为天津市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的重要枢纽之一,汇聚天津医科大学各学院的科研基础研究及项目资源发现,各附属医院的临床需求发现、评估及方案,并最终由红日药业提供商业分析及产业化支持,致力于搭建“天津制药”惠及百姓健康的桥梁纽带。
这一创新平台的构想,始于今年的3月15日。这一天,红日药业与天津医科大学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强强联合。作为同属天津市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核心以及学术核心,双方的全面合作以及创新平台的快速落地并非偶然。
回归创新原点,激发学术、科研新活力
在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并不等同于创新。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成百姓所需,就不能称之为创新。如何突破两者之间的屏障?红日药业选择“回归创新原点”,跟高校一起提高从科研到创新转化的可能性。
“天津医科大学-红日药业 医药科技成果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的揭牌落地,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中心不仅建立起天津医科大学各学院、附属医院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更构建了医学医药成果征集、筛选、评估可转化的动态数据库,并在知识产权和其他技术成果归属层面达成协商共识,最终由红日药业进行产品协同注册、临床试验、药物评价、中试等孵化服务,形成流程完整、通畅、闭环的创新转化通路。
短短5个月,本轮合作已经从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拓展到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等领域,成功地将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思路,注入到人才、学术、科研诞生的源头,为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入融合带来创新样板。
构建闭环生态,共创“产学研用一体化”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仅在制药方面,每年有近十款国产新药获批、数百个国产IND受理。产业创新扩容的背后,是人才的快速更迭以及科研转化的高速运转,其内核正是全产业链“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而作为老牌医药龙头之一,红日药业对此早已“轻车熟路”。
“天津医科大学-红日药业 医药科技成果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的落地并非创新孤例,而是红日药业自主研发创新与对外合作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生态之中的一环。通过与学校、医院以及科研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借助雄厚资本以及产业化经验,红日药业已经在中药注射液、配方颗粒、医疗器械、化药及制剂、生物医药、小分子PD-L1药物等领域取得技术领先。截止目前,红日药业创新转化成果斐然:研制出填补世界脓毒症治疗领域空白的血必净注射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细胞治疗技术、重症领域创新药KB、抗肿瘤PD-L1靶点小分子药物等等。
不仅如此,红日药业还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产学研联盟,通过技术转移、资本市场操作等途径,促使创新成果从上游向下游闭环过渡,进而推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多方共建、共赢。本次揭牌落地的“研究中心”,就得到了天津市生物医药学科创新联合体的重点推动,进而纳入医企政多方的协同合作生态之中,有望借助其生态资源,大幅提高新药研发及转化效率。
此外,红日药业已经组建澳大利亚红日,并向海外市场展开创新转化生态的输出。将依托红日药业在研发、生产、分销网络以及中国市场知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持续挖掘全球市场的技术和研究转化项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以及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生物医学技术的研究及转化,正在成为2022年乃至未来全球医疗领域的重要焦点。本次“天津医科大学-红日药业 医药科技成果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的落地,不仅为天津生物医药领域构建了专业的成果转化通路,更有望凭借红日药业强大的产业实力及丰富的转化经验,推进前沿技术向天津、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医疗市场快速应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