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规模要效益——咸安土地“大流转”观察

咸宁网
2023-05-08 09:11:34

春天里,行走在咸安的乡间田畴,田埂越来越少,田块越来越大,曾经碎片化的土地如今被织成一张绿毯,大气磅礴。

土地流转率越高,代表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程度越高。

数据显示,在咸安49万亩耕地中,逾26万亩进行了流转,土地流转率高达5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是要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集体收益的最大化。”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说。

一场发生在咸安农民身边的“土地规模革命”“效益革命”已然掀起。

小田变大田

规模带来效益

高桥镇高桥村高桥河,是一条“网红河”,每逢夏季,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但省道与河道之间,却有着一片“烂泥塘”,历史上“十年九淹”,遇水即绝收。

去年,区政府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兵合一处”,在高桥建设全市首个“乡村客厅”。

项目虽好,但土地经营权属不一,建设、经营、管理,都是难题。

“大流转”让问题迎刃而解。在政府号召下,高桥瑞隆种植合作社主动揭榜,以400元/亩的高价,将167亩土地集中流转,有了经营主体,项目建设水到渠成。

承建方按照经营主体意见,为其量身打造经营所需的沟、渠、水、路,拆掉田埂“化零为整”,开展宜机化改造,出色的硬件条件,让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军直呼“投有所值”。

他同记者算了一笔账: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减掉了“沉没成本”,整地成本锐减三分之一,每亩地上能种出200斤油菜籽、1000斤优质稻,亩均效益达1500元。

高桥镇镇长张娟文另算了一笔账:春有油菜花、秋有五彩稻,集中连片的耕地既是金窝窝、更是如画景,带来的“注意力经济”衍生出热闹的烧烤、夜市,为当地群众收入再加码。

都是“地里刨食”,“含金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毗邻咸宁高新区的横沟桥镇孙田村,有着另一派“科技与未来”的景象。

大田间,农机来回“撒欢”;半空中,无人机尽情翱翔。立体作业之余,农户拿出手机、打开APP,就能查看各地块肥力数据,并根据信息提示因地补肥。让人不禁直呼种地竟也“高大上”。

因为看中孙田村土地流转率高的好基础,去年10月,咸安区在此启动了1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生产效率迎来二次加速。

“就像从毛坯房住进了‘精装修’。”瑞隆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国防这样形容高标准农田。单拿取水灌溉来说,智能化的堰坝,让农民取水的工作时间从过去的4个小时缩短至1分钟。

“大流转”加速了高标田建设进程,而高标田建设,让农民跑步迈向现代化。

2010年以来,咸安累计投入资金9.1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1.22万亩,考评成绩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高标准农田占耕地保护面积的比例已高达85.89%,预计2025年就能实现“全覆盖”。 

农民变股东

集约增长收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流转”的盛行,让咸安从侧面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农村人口外流、种植收益不理想。

2023年咸安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牢牢扭住土地流转这个促进农民增收的“牛鼻子”,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有效做法,更大力度鼓励发展规模经营。

官埠桥镇带头开展了尝试。 

“参与管理20000元、股份分红7000元、个人年收入30000元……”在官埠桥镇雨坛垴村3组,村民胡隆怀看着会计师事务所送来的财报,笑得合不拢嘴。“当股东、看财报,咱也体验一把CEO。”

前年,雨坛垴村党支部书记陈炎焰等人筹资300万元,成立家馨农村专业合作社,3个村民小组以土地资源集体入股,占股50%。

家馨合作社采取“以水以田养山养人养工”的办法,开展集约化的经营。用高收益的精养鱼池、稻田支付分红和村民务工工资,为当下计;同时预留资金在山地发展精细化水果种植,为长远谋。

如今,一个小小合作社,年产值已有400万元,“合伙人”年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

受“大流转”和“共同缔造”理念启发,雨坛垴村15组探索出更加超前的土地托管模式,在360亩荒地上“织锦绣”。

无需合作社入驻、不给政府添负担,该村湾自发成立产业理事会,全权托管所有荒地,在理事长陈洪水的带领下,大家自筹30万元平整土地,进行脐橙西瓜套种。

村民自发投劳,根据劳动强度、劳动能力分组,农忙时参与劳动,农闲时外出务工,出勤率高达90%以上。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村中老人不由赞叹,“仿佛进入人民公社‘升级版’。”

闲置资源摇身一变,成了集体资产;而集体资产,也不愁变不成资金。陈洪水指着通组道路说,每逢斧头湖开湖,渔民、钓鱼爱好者在此借道而过,届时几千人集聚,正是“橙黄橘绿时”。

用“大流转”“大托管”转变村民身份,做大集体蛋糕,咸安给出了多个标准答案。

纵观全区,已有753个合作社、205个家庭农场、43个托管主体参与到了“大流转”“大托管”当中,推动着农业集约高效发展。

“位置”变“数字”

理念赋能发展

回到“大流转”的操作层面。巨大的流转规模,为基层社会治理、土地纠纷调处、日常监管、便民服务等带来了巨大挑战。

要想让土地流转走得更远,仅凭村级组织和区直部门,已然是“鞭长莫及”。

“湖北数字农经”的出现,恰逢其时。去年,咸安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网签备案试点区,而汀泗桥镇古塘村作为试点中的试点,第一个吃上了“螃蟹”。

在古塘村,扫一扫二维码,村民就能将自家土地轻松流转到种粮大户那儿。

村干部只需在电脑上简单核对,轻点鼠标,一份专业的电子合同即在“云端”生成。

没多久,“押一付一”的流转金在线上就实现支付。

放在过去,一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程走下来,起码得折腾几个来回:双方见面、洽谈磋商、签订合同、报备存档、资金往来等等。

“最为棘手的,还是因合同格式不规范、地块不精准甚至‘口头合同’带来后续矛盾纠纷。”古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彭丽敏说,系统提供的专业电子合同,明晰了各方权责,大家依合同办事,矛盾纠纷自然逐渐消弭。

古塘村丈量全村土地,将之“数据化”,上传云端。农户信息、土地信息、流转情况在云端一目了然。

土地不再有物理空间界限,只有概念“边界”。村集体可以根据规模种植所需,在兼顾便利性的前提下按“数字”分配。

简而言之:村民如有返乡种地意愿,村集体将在不影响规模种植需要的前提下,为其就近划设同等面积的土地。

“再不用管自己的田在哪儿,只用记住面积多大就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村民们高举双手、热烈欢迎。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徐盛斌介绍,“数字农经”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大宗土地流转监管、涉农惠农政策落实、流转数据实时掌握,都能一步到位网上办。更重要的是,“大数据”带来的极高便利性,正在加速推进“大流转”,形成了一个规模集约高效的良性闭环。

目前,咸安区已上传14614条土地流转合同,备案面积达115086亩,这一数据还在飞速更新,试点的成功经验,已正式向全市推广开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吴文谨 阮智愚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通讯员 王钢

责任编辑:391
热点新闻

深圳热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SZONLINE(SZ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56 26 623@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5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