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就曾经说过:“活着就要感恩。”感恩是直接导致幸福感的最有力的因素。
懂感恩的孩子,真的会幸福一些吗?
研究表明:
5岁儿童的幸福感与感恩有关;
11至13岁懂感恩的孩子往往更快乐,更乐观,并有更好的社会支持;
14至19岁懂感恩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更多地参与学业和爱好,成绩更好。
但说到感恩,可能大家下意识就会认为:
“不就是把谢谢挂在嘴边吗!”
“不就是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吗?”
“不就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恩”似乎变成了一个道德绑架的词语,这个世界一谈论到“感恩父母”,就变成:
“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不是我自己想的,是父母非要把我生下来。”其
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开始“漠视亲情”,很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他们总是会说: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要是不好好努力,就是对不起我!
“你吃吧,我不爱吃。”
然后变成→我们都舍不得吃,都让给你吃。
他们总是会这么做:
什么都不舍得给自己买,只给孩子用最好的,并一直强调、挂在嘴边。
不断拿自己家的小孩跟别人家的对比,强调别人家的小孩有多优秀、对父母多好。
这种方式对孩子好,
真的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吗?
1、剥夺了孩子的价值感
你的牺牲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你牺牲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你的人生是有价值感的,但你剥夺了孩子的价值感。
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会让孩子感到没有价值感
...
孩子会觉得家长所作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很自责。
3、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为孩子包办好一切,付出了一切,孩子就会懂得感恩,其实不是的。在这种模式的亲子关系中,看起来家长是操心最多的,但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逐渐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并让孩子出现厌烦的心态。
2、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常说“你应该这么做、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种家长是对孩子以爱之名进行控制,其实孩子心里很想摆脱你的这种控制,但又因为内疚而乖乖听你的话。
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度,孩子可能在哪一天就会开始产生逆反心理。
01
找准自己的边界感
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承担起父母的职责;孩子奋斗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梦想做主。
不要过度干预孩子
学会掌控自己的“控制欲”
适当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要“事事包办
各有边界,互不干扰,互相鼓励,这才是最健康有序的家庭关系。
02
尊重孩子的想法
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让他的生命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而不是强势的去干预孩子。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妈妈在对待孩子时不需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以引导为目的。
03
家长以身作则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首先父母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既然想让孩子懂得感恩,那为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则,平时用行为和话语来温暖孩子的心,用爱来接纳孩子的本性。父母的心愿只是“孩子能快乐地过好一生”。
让表达爱意不再停留在牺牲、奉献,让“愿你快乐一生”的心愿能够被准确无误地接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