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自此开启淋巴瘤靶向治疗时代。上市20多年,利妥昔单抗为众多淋巴瘤患者带来治愈机会。与此同时,业内并未停止对新型CD20单抗的探索脚步,目前全球已有多个抗CD20单抗获批,而国内也随着2019年2月22日首个国产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开启了中国CD20单抗自主研发的新时代。新药的上市不仅丰富了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选择,也极大地鼓舞了多种新型药物组合在淋巴瘤领域的探索。
·塑造经典,利妥昔单抗重塑淋巴瘤治疗格局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占所有 NHL 的 85%[1]。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毒副反应较大,且缺乏特异性抗肿瘤活性,患者预后不佳。
横跨二十多年,利妥昔单抗不断引领并推进B细胞淋巴瘤免疫靶向治疗的深入。以利妥昔单抗(R)为基础的R-base方案仍然是当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基础和标准方案,疗效得到了数万病例的验证,患者生存率明显改善。然而,在新药不断涌现的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利妥昔单抗是否依然能维持基石地位呢?
·新药涌现,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抗癌之路仍在继续
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大大改善了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预后,是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进展,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经过免疫化疗方案的治疗出现复发或者进展。目前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定义有点武断:在使用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完成治疗期间或治疗完成后6个月内肿瘤无治疗反应或明显改善。而实际上,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免疫疗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宿主激发其细胞毒性作用。BAX/BAK下调、CDC减少或抵抗、ADCC抵抗和抗凋亡机制的激活以及CD20低表达或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无效。因此,肿瘤或宿主都有可能导致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无效[2]。但是,化疗增敏以及其他协同机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应答率,降低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发生率。
图1. 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无效的可能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研究者不断探索,希望可以研发出一种可进一步提升疗效的新型CD20单抗。随后,二代抗CD20单抗(代表药物:奥法木单抗、维妥珠单抗和奥瑞珠单抗)和三代抗 CD20单抗(代表药物:奥妥珠单抗)相继涌现[3]。但目前国内上市的新一代CD20单抗主要有奥妥珠单抗(FL/CLL)和奥法妥木单抗(多发性硬化),仅奥妥珠单抗在国内获批滤泡性淋巴瘤(FL)适应症。那么,利妥昔单抗和奥妥珠单抗这两种CD20单抗,两者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
·结构及作用机制比较
不同CD20单抗作用位点略有不同:利妥昔单抗和奥伐木单抗均属于I型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属于II型抗CD20单抗,但都通过ADCC、CDC、DCD等效应机制发挥作用,只是强弱方面有所差异。体外研究显示,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奥妥珠单抗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诱导直接细胞死亡作用更强[4],但CDC作用弱于利妥昔单抗。那么,这种机制上的细微差异反映在实际临床研究上,是如何的呢?
图2. 利妥昔单抗(A)和奥妥珠单抗的作用机制(B)[2]
■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滤泡淋巴瘤:两种单抗剂量差异较大,奥妥珠单抗获益人群可能非常有限
GALLIUM研究是在全球开展的一项大型III期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202例初治惰性NHL患者,其中多数为1-3a级、III/IV期或需治疗的II期大肿块肿瘤(≥7cm)FL患者。该研究比较了利妥昔单抗(n=601 静脉注射375 mg/m2 6/8个疗程,后续进行2年的375 mg/m2/2月维持治疗)和奥妥珠单抗(n=601 静脉注射1000 mg 6/8个疗程,后续进行2年的1000 mg/2月维持治疗)联合CHOP、CVP或苯达莫司汀给药对先前未经治疗的晚期FL患者的疗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整体有效性、安全性等。
图3. GALLIUM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显示,在GALLIUM研究中[5],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FL患者ORR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无明显差异(86% vs. 81%,P=0.17),CR方面两组也无明显差异(62% vs. 57%,P=0.32)。在长期疗效方面,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组3年PFS为80%,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为73.3%,略有提升6.7%。但PFS优势并未转化为总生存期(OS)获益,两组OS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亚组分析显示,奥妥珠单抗仅在联合苯达莫司汀时,奥妥珠单抗组PFS优于利妥昔单抗组,而在联合实际临床常用的CHOP及CVP方案时,两组PFS并无统计学差异[5]。可见奥妥珠单抗的疗效可能与联合的化疗方案有关。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两种单抗的用药剂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R-化疗诱导治疗剂量为375 mg/m2,维持治疗剂量为375 mg/m2;G-化疗诱导治疗剂量为固定剂量1000 mg,且第一疗程需要在第1、8、15天给药,采用的是剂量密集型的给药方案,维持治疗剂量为1000 mg。在GALLIUM研究中,奥妥珠单抗组总给药量是利妥昔单抗组的1.77倍。可见,奥妥珠单抗的剂量提升可能是PFS略有增加的原因,然而剂量的增加可能也导致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图4. PFS及OS结果
图5. 两组不同联合方案缓解情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一代抗CD20单抗未取得突破性疗效进展
大型III期研究GOYA试验显示[6]:G-CHOP方案与R-CHOP治疗DLBCL患者PFS、OR、CR率及OS率并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侵袭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并未取得优于利妥昔单抗的结果;反而AE增加较多。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NCCN、CSCO)对于DLBCL一、二线治疗,均未推荐奥妥珠单抗。对于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来说,抗癌攻坚战仍在继续。
图6. GOYA试验
◆初治边缘区淋巴瘤:新一代CD20单抗未能给患者带来额外获益,但AE增加较多
在III期临床试验GALLIUM研究中,通过对初治MZL患者的亚组分析,头对头比较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 (G-Chemo) 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 (R-Chemo) 在这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经典方案R-Chemo相比,新药方案G-Chemo未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获益,但安全性风险增加。G-Chemo比R-Chemo组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包括3-5级AE (86.1% vs 77.4%)、致死性AE (14.9% vs 9.7%) 和严重不良事件 (66.3% vs 51.6%)。因此,针对初治MZL患者的一线治疗,R-Chemo 仍是相对更合适的选择。与DLBCL类似,目前国内外指南(NCCN、CSCO)对于MZL初始治疗推荐的CD20单抗药物只有利妥昔单抗[7]。
◆安全性:新一代抗CD20单抗不良反应在研究中均有所增加
在GALLIUM III期研究中,奥妥珠单抗组3-5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4.6% vs 67.8%)以及严重不良事件(46.1% vs 39.9%)发生率均高于利妥昔单抗组。此外,有荟萃分析显示: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奥妥珠单抗3-4级AE(RR 1.15,95% CI,1.09-1.2)包括血小板减少(RR 2.8,95% CI,1.92-4.06)、输注相关反应(RR 2.8,95% CI,2.16-3.64)和心脏事件(RR 1.65,95% CI,1.11-2.46)的发生率增加[8]。
图7. GALLIUM 研究中奥妥珠单抗组和利妥昔单抗组不良事件总结
◆新药时代,利妥昔单抗仍是多种B-NHL治疗的基石
当前,抗CD20单抗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中包括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等,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各种淋巴瘤亚型中,新一代抗CD20单抗在提升剂量的前提下,DLBCL中并未增加疗效,且增加了不良反应,所以无论在初治和复发难治DLBCL均未得到指南的推荐;而在FL的治疗中,CD20的选择,需要综合化疗联合方案、患者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选择。利妥昔单抗作为第一代抗CD20单抗,问世已久,拥有丰富的临床、真实世界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获批适应症依然占据重要优势。而且随着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的获批,国内将会有更多淋巴瘤患者用上好药、用得起药。综合考量获批适应症、不良反应、价格等因素,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新的抗CD20单抗无法替代利妥昔单抗的地位。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仍是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生物类似药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外部资料显示,我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获批5年以来,惠及众多患者,长期5年os随访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确保与原研药质量、疗效和安全性相似的前提下,生物类似药价格更加亲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物可及性,有力的推动我们国家淋巴瘤治疗的发展,让更多淋巴瘤患者可愈且可及。
参考文献
【1】Dotan E, Aggarwal C, Smith MR. Impact of Rituximab (Rituxan) on the Treatment of 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P T. 2010 Mar;35(3):148-57. PMID: 20442809; PMCID: PMC2844047.
【2】Ciara L. Freeman,Laurie H. Sehn,A tale of two antibodies: obinutuzumab versus rituximab.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09 May 2018
【3】Luo C, Wu G, Huang X,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w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ies versus rituximab for induction therapy of CD20+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21 Feb 5;11(1):3255.
【4】Obinutu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Hodgkin lymphomas. https://media.nature.com/original/magazine-assets/d42473-018-00278-8/d42473-018-00278-8.pdf
【5】Wolfgang Hiddemann, et, al. Immunochemotherapy With Obinutuzumab or Rituximab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Follicular Lymphoma in the GALLIUM Study: Influence of Chemotherapy on Efficacy and Safet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VOLUME 36, NUMBER 23, AUGUST 10,2018
【6】Sehn LH, Martelli M, Trněný M, et al.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of obinutuzumab or rituximab plus CHOP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final analysis of GOYA. J Hematol Oncol. 2020;13(1):71.
【7】Herold, M. et al. Immunochemotherapy and Maintenance With Obinutuzumab or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Marginal Zone Lcymphoma in the Randomized GALLIUM Trial. HemaSphere 6, e699 (2022).
【8】Irina Amitai, Anat Gafter-Gvili, et, al. Obinutuzumab-related adverse ev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matol Oncol. 2021 Apr;39(2):2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