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教育先行先试 深莞校长共话小初高学段实践路径
“全员浸润”“学科本位”“伦理护航”……
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为课堂转型划定坐标。如何避免AI设备“束之高阁”?不同学段的教师培训和课程建设应该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又该如何在创新中守住伦理底线?……带着这些实践中的关键追问,新快报记者专访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校长刘金兰与横岗高级中学校长毛展煜,聆听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分享。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
人工智能教育要面向全员、全学科、全场域
“全员浸润”“学科本位”“伦理护航”……
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为课堂转型划定坐标。如何避免AI设备“束之高阁”?不同学段的教师培训和课程建设应该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又该如何在创新中守住伦理底线?……带着这些实践中的关键追问,新快报记者专访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校长刘金兰与横岗高级中学校长毛展煜,聆听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分享。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
人工智能教育要面向全员、全学科、全场域
“人工智能是应该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的愉快的学习过程,不应局限于少数人。”始建于1987年的宝民小学,乘着教育信息化的风口,落地全国首个区校共建的未来教育体验中心,率先示范,成为深圳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广东省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学校。在对宝民小学校长刘金兰的采访中,她常常提及,“宝民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面向全员、全学科、全场域开放。”
“我宁愿设备在学生手里坏掉,也不愿将它们束之高阁,成为无用的摆设。”在刘金兰看来,AI教育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科技展示,而应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AI,并从中受益。走进宝民小学校园,人工智能的踪迹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智能机器人进行围棋教学、智能电子琴调适不同音色、“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利用AI技术开展安全教育……学生可随时在校园感受到AI技术带来的便利。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好奇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一黄金时期,通过AI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宝民小学,AI技术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逐步地渗透到全学科、全场景的教学中。实践中,AI 赋能教与学全流程构建“单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三级课程体系;宝民小学自主研发的数字博物馆课程,利用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校长刘金兰。
此外,刘金兰强调,普及AI教育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技术的新颖,而是要注重其实用性和教育性。“我们鼓励教师将AI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以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始终坚持一个共识,即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避免让人工智能替代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AI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宝民小学重视教师的培训,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团队备课和教学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AI教学能力。刘金兰介绍:“我们鼓励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以点带面带动团队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共同体。同时邀请AI领域的专家来校指导,让教师们能够及时了解AI技术的最新动态,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目前,全校已有近半数教师能够熟练运用AI技术进行教学。”
面向未来,刘金兰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AI赋能教育实践,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模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化的教育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让宝民小学成为湾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的领航者,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乘人工智能时代东风,亦要紧握伦理准绳
2019年,当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之时,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趋势,率先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学校针对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普适性课程,将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我们当时就意识到,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学生尽早接触并了解这一技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信息技术科组长、高中信息技术正高级教师谭珊珊在谈及此举时如是说。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为了确保课程质量和课程衔接,学校并未简单地将引入的课程直接照搬,而是组织教师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编排,选择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章节进行学习,并通过综合实践课和通用技术课等课时安排,让学生们得以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离不开学校对信息化道路的提前谋划和布局。2015年,在外地学习归来的时任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柴松方便提出推进信息化的大方向,自此学校在软硬件设施、课程布局、师资配备等方面逐步布局。
新年伊始,在DeepSeek等“卷”起“人工智能”热时,校长柴松方顺势提出规划,要抓住“人工智能推动学科融合”的风口,在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按照规划,我们将采用项目组的方式,以学科组为单位,初高中同步开始推进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融合。”谭珊珊介绍道。学校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工具和资源,还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从备课、授课到评价,鼓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课堂提质增效。
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同时,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柴松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了伦理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并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践行向善的原则。柴松方指出,“如何避免AI在教学中被滥用或误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可利用思政教育课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将思政教育中的“真善美”理念融入人工智能实践,引导学生‘求正’。”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
面向未来,柴松方表示,学校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同时,学校还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
坚持学科本位,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提质减负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横岗高级中学坚持“学科本位”,通过平板教学、智能批改等实践探索人工智能在高中阶段的应用路径。与中小学阶段侧重通识课程不同,横岗高中更强调人工智能作为课堂辅助者的角色,以学科本位,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业压力不可忽视。在面对繁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时,教师时常会陷入“何时喂知识、如何喂知识”的难题。横岗高级中学教学处副主任谢勇平在采访中指出,高中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在于“精准资源供给”,即根据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学校通过平板教学班试点,帮助教师对学生学情进行精准把握与个性化辅导。例如,在数学、物理等科目中,平板终端可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正确率与耗时,帮助教师快速定位薄弱环节,并推送针对性练习。
“我们不强求所有科目都用平板,而是根据学科特性选择工具。”谢勇平强调,人工智能在高中阶段的应用需避免“一刀切”,而是要服务于学科本质。“高中阶段,人工智能主要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优化教学环节,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学质量。
横岗高级中学教学处主任王伟芳通过自身实践,为教师如何应用AI提供了可行的案例。在作文批改环节,她利用DeepSeek协同工作:首先由老师对作文整体进行评价,再通过AI对核心段落进行针对性升格训练(如调整语段结构、强化关键词关联等)。“高中阶段的教师可能更需要基于具体教学情景的培训,通过课例教学,帮助提升教学水平,使用AI工具的核心还是在于服务课堂。”
横岗高级中学校长毛展煜提出,高中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以学科为本位,人工智能应作为辅助工具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喧宾夺主。他强调,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时,始终将学科教学放在首位,可通过“项目制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校长毛展煜。
毛展煜表示,未来学校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自主开发学科智能体,自我“造血”帮助考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逐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多元教育生态。